当前位置: 首页>问题>技术标准 >

防灾避难场所强制性要求是什么?

微信用户11592技术标准 2023-05-27 19:19:51678 举报


  • 依据《特殊设施工程项目规范》GB 55028-2022,防灾避难场所强制性要求如下:


    4.1 建设要求

    4.1.1  防灾避难场所应根据其配置功能级别、避难规模和开放时间等划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

    4.1.2  防灾避难场所应优先选择地势较高、地形较平坦、有利于排水和空气流通、具备一定基础设施的公共空间;避难建筑应优先选择抗灾设防标准高、抗灾能力好的公共建筑。安全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避开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的地段,以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并应避开行洪区、分洪口、洪水期间进洪或退洪主流区及山洪威胁区、高压线走廊区域;

        2  应避开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品生产存储场所,严重污染源,以及其他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段,并应位于安全距离外;

        3  应避开周边建(构)筑物垮塌和坠落物影响范围,并应位于安全距离外;

        4  防灾避难场所场地严禁长输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穿越,场地周边敷设应满足安全防护距离要求。

    4.1.3  防灾避难场所可通达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心避难场所与城镇外部应有可靠交通连接,与周边避难场所应有疏散通道连接;

        2  固定避难场所应与责任区内居住区建立安全避难联系。

    4.1.4  地下空间作为防灾避难场所时,应确保灾后供电和通风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人员进出安全。

    4.1.5  用于地震避难的防灾避难场所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能有效运转,避难建筑不应发生中等及以上破坏,应急辅助设施不应发生严重破坏或不能及时恢复的破坏,应急疏散和避难功能应能得到有效保障。

    4.1.6  用于风灾避难的防灾避难场所遭受100年一遇的当地基本风压对应的风灾影响时,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能有效运转,避难建筑不应发生中等及以上破坏,应急辅助设施不应发生严重破坏或不能及时恢复的破坏,应急和避难人员的生活需求应能得到有效保障。防风避难场所应满足临灾时期和灾时避难的安全防护要求,龙卷风安全防护时间不应少于3h,台风安全防护时间不应少于24h。

    4.1.7  用于洪水避难的防灾避难场所设定防御标准应高于按当地防洪标准和流域防洪要求所确定使用情景下的淹没水位,且其中避洪场地应急避难区和安全台地面标高的安全超高不应低于0.5m。

    4.1.8  防灾避难场所应建立场所维护管理制度,制定场所使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管理机构组成,编制应急设施位置图及场所使用功能手册。

    4.1.9  防灾避难场所责任人应定期对场所进行检查和维护,场所启用前应对设施和设备进行应急评估与应急转换。


    4.2 布局与设施

    4.2.1  城市单个中心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不应超过50km2建设用地规模,服务能力不应超过50万人。

    4.2.2  固定避难场所能容纳避难人员的规模不应低于其责任区范围内规划人口的15%。

    4.2.3  不同避难期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应低于表4.2.3的规定。

    4.2.4  防灾避难场所与周围一般地震次生火灾源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m;距易燃易爆工厂仓库、燃气厂站等重大次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源的距离应能够保障避难场所安全。

    4.2.5  防灾避难场所应根据承担的应急功能配置应急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紧急避难场所应设置应急休息区、应急物资分发点、应急出入口及通道,配置应急消防、应急照明、应急标识等设施。

        2  固定避难场所应设置场所管理区、避难宿住区、应急医疗卫生救护区、应急物资储备区、垃圾收集点,配置应急供水、应急交通、应急消防、应急供电、应急广播、应急排污、应急通风、应急标识等设施。

        3  中心避难场所除应具备固定避难场所的功能及按固定避难场所配置相应设施外,还应设置应急指挥区、应急停车场、应急水源区、应急停机坪等,配置应急淋浴、应急通信、应急垃圾储运等设施。

    4.2.6  固定和中心避难场所内应划分避难分区。分区之间应设防火分隔。分区内应设置防火设施、消防通道。中心避难场所和固定避难场所应设置应急消防水源。

    4.2.7  避难场所内的室外供水、供电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具备不少于2种方式的来源满足其应急功能,并应有可靠保障措施。

    4.2.8  防灾避难场所室外场地中用于婴幼儿、高龄老人、行动困难残疾人和伤病员等特定群体的专门区域,应确保人员无障碍通行。

    4.2.9  中心避难场所和长期固定避难场所应至少设置4个不同方向的主要出入口,中、短期固定避难场所及紧急避难场所应至少设置2个不同方向的主要出入口。

    4.2.10  当避难场所用于短期、中期避难使用时,避难宿住区的应急厕所厕位数量不应少于避难人数的1.0%;当避难场所用于长期避难使用时,避难宿住区的应急厕所厕位数量不应少于避难人数的2.0%。

    4.2.11  应急医疗卫生救护工作场地应满足救护车辆和应急保障车辆出入和停放的需要。

    4.2.12  防灾避难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易于辨认和引导的规范化避难标识。


    4.3 避难建筑

    4.3.1  除防洪避难建筑外,避难容量大于建筑平时使用人员规模的避难建筑宿住功能应优先设在1层和2层;当确需设置在3层及以上时,安全出入口、疏散楼梯及消防设施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4.3.2  避难建筑应避开地震断裂带,且避让距离不应小于500m。

    4.3.3  避难建筑应按无障碍要求建设。

    4.3.4  用作人员避难或物资储存的地下空间和对通风有专门要求的避难建筑,应设应急通风设施。

    4.3.5  用于地震避难的避难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避难建筑应采用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

        2  避难建筑设计应具备抗连续倒塌的能力。

        3  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8度时,避难建筑应按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高1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避难建筑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4  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采用抗震设计,并应采取与主体结构加强连接或柔性连接的措施。

    4.3.6  位于蓄滞洪区的安全楼型避难建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近水面安全层楼面板底面设计高度,不应低于安全楼设计水位、波峰在静水面以上的高度、风增水高度和安全超高之和,且安全超高不应低于0.5m。

        2  安全楼设计水位以下的建筑层应采用半透空式或透空式结构形式,且建筑层门窗洞口设计应有利于洪水出入,墙体开洞比例不应小于0.32。

    4.3.7  避难建筑抗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风灾避难的避难建筑基本风压应按不低于100年一遇的风压确定,且不应小于0.35kN/m2;其地面粗糙度类型应提高1类。

        2  用于风灾避难的避难建筑洞口均应按其破坏不致损伤整体结构体系安全确定,并应按照最大洞口为敞开时分析室内压力影响;洞口围护构件应验算室内正压力效应。

    4.3.8  用作避难场所的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不应小于4000m2。场所内应配备应急供电设施、应急广播设施、应急给水排水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通风设施、应急标识等。


    以上内容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来源:《特殊设施工程项目规范》GB 55028-2022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