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问题>技术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强制性要求是什么?

微信用户10746技术标准 2023-05-02 16:29:22534 举报


  •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 55033-2022,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强制性内容包含一般规定、线路工程、轨道与路基工程、车站建筑 、结构工程、车辆基地与其他设施,内容如下:


    5.1 一般规定

    5.1.1 土建工程应提供满足轨道交通预期通行能力、承载能力、安全控制、乘降疏导和应急疏散、车辆与机电设备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抗灾减灾、人防等方面基本要求的建(构)筑物和设施。

    5.1.2 城市轨道交通应根据线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地形环境以及荷载特性、施工工艺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综合评价,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

    5.1.3 主体结构工程以及结构损坏会对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结构工程设计工作年限不应小于100年,其他结构工程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小于50年。

    5.1.4 当高架结构与城市道路、公路、铁路立交或跨越河流时,桥下净空应满足行车、排洪、通航的要求。

    5.1.5 当轨道交通出入口、风亭、冷却塔等设施与周边建(构)筑物结合建设时,应具备保障轨道交通正常运行和维护的条件。


    5.2 线路工程

    5.2.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程应根据功能定位、预测客流量和线路性质确定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

    5.2.2 线路工程选线应规避不良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地段。当无法规避时应采取能确保工程安全的措施,并应符合施工安全、环境保护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5.2.3 地下工程线路区间段详细勘察采取岩土试样及原位测试勘探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2/3。

    5.2.4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道路相交时,应采用立体交叉方式;部分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当确需与道路采取平面交叉时,应进行行车组织和通过能力核算,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5.2.5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正线之间、正线与支线之间的接轨点应选择在车站,在进站方向应设置平行进路;当车辆基地的出入线与正线的接轨点不选择在车站时,应进行行车组织和通过能力核算,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5.2.6 正线线路的平面曲线和纵向坡度设置应满足列车运行安全要求,应与列车的性能参数相匹配,与线路的设计运行速度相适应,并应满足运营和救援的要求。

    5.2.7 线路的配线设置应满足运营及救援的要求。

    5.2.8 当采用全自动驾驶运行模式时,车辆基地无人驾驶区域、出入线、正线和折返线等均应实现全自动驾驶运行;停车线和联络线等应根据运行条件优先选用全自动驾驶运行。


    5.3 轨道与路基工程

    5.3.1 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适当的弹性,应能保证列车运行平稳、安全,并应结合其他措施满足减振、降噪的要求。

    5.3.2 钢轮钢轨系统钢轨的断面、轨底坡、硬度应与车轮踏面相匹配,安全性满足列车正常运行要求,并应对运行列车具有足够的支撑刚度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5.3.3 钢轮钢轨系统正线段曲线超高应根据列车运行速度设置,最大超高应满足列车静止状态下的横向稳定要求,未被平衡的横向加速度不应超过0.4m/s2。车站内曲线超高不应超过15mm,未被平衡的横向加速度不应超过0.3m/s2。

    5.3.4 轨道尽端应设置车挡。设在钢轮钢轨系统正线、配线及试车线、牵出线的车挡应能承受列车以25km/h速度撞击时的冲击荷载。

    5.3.5 轨道道岔结构应安全可靠,道岔型号选择应与列车通过时的运行速度相适应。

    5.3.6 无砟轨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隧道内和U形结构地段不应低于C35,高架线和地面线地段不应低于C40。

    5.3.7 采用直流牵引供电并以走行轨组成回流网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轨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回流网的纵向电阻;

        2 回流走行轨与周围结构之间应有良好的绝缘水平;

        3 回流走行轨应按牵引供电区间设置分断点,应以绝缘式轨隙连接方式使回流走行轨在分断点处彼此隔离。

    5.3.8 采取减振工程措施时,不应削弱轨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及平顺性。

    5.3.9 高架线路跨越铁路、河流、重要路口地段及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叠地段应采取防脱轨措施。

    5.3.10 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稳定性和耐久性,并应满足防洪、防涝的要求。

    5.3.11 路基工程工后沉降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砟轨道线路不应大于200mm,路桥过渡段不应大于100mm,沉降速率不应大于50mm/年;

        2 无砟轨道线路,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调高量,且路桥或路隧交界处不应大于10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和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5.4 车站建筑

    5.4.1 车站应满足预测客流要求,应保证乘降安全、疏导迅速,车站布置应紧凑、便于管理,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灾等设施。

    5.4.2 线路之间的换乘方式应综合考虑建设条件、换乘客流、便捷性等因素。

    5.4.3 除有轨电车系统外,车站站台和乘降区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岛式站台车站的乘降区宽度不应小于2.5m,站台宽度不应小于8m;

        2 侧式站台车站,平行于线路方向设置楼扶梯时站台乘降区宽度不应小于2.5m,垂直于侧站台设置楼扶梯时乘降区宽度不应小于3.5m。

    5.4.4 当采用有轨电车系统时,岛式站台的宽度不应小于5m,侧式站台的宽度不应小于3m。

    5.4.5 车站楼梯和通道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桥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2.4m;

        2 单向公共区人行楼梯宽度不应小于1.8m;

        3 双向公共区人行楼梯宽度不应小于2.4m;

        4 消防专用楼梯宽度不应小于1.2m,站台至轨行区的工作梯(兼疏散梯)宽度不应小于1.1m,区间风井疏散梯宽度不应小于1.8m。

    5.4.6 车站付费区与非付费区之间的隔离栅栏上应设开向疏散方向的栅栏门,检票口和栅栏门的总通过能力应保证站台疏散至站厅的乘客不滞留在付费区。

    5.4.7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检票口应至少设置一处无障碍专用检票通道,通道净宽不应小于900mm。

    5.4.8 当车站不设置站台屏蔽门时,站台边缘应设置醒目的安全带或安全线标志;当车站设置站台屏蔽门时,自站台边缘起向内1m范围内的地面装饰层下应采取绝缘措施。

    5.4.9 跨座式单轨系统车站站台应设站台屏蔽门,高架车站底部应封闭。

    5.4.10 地下车站风亭(井)的设置应能防止气流短路,并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5.4.11 车站内应设置导向、事故疏散等标志标识,区间隧道应设疏散标志。

    5.4.12 车站内应设无障碍设施。


    5.5 结构工程

    5.5.1 结构净空尺寸应满足建筑限界、使用功能及施工工艺等要求,并应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后期沉降的影响。

    5.5.2 结构工程的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并应满足结构对材料的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5.5.3 当地下区间下穿河流、湖泊等水域时,应按规划航道的要求和预测冲淤深度控制区间隧道埋深,并应在下穿水域的两端设置防淹门或采取其他防水淹措施。

    5.5.4 当高架结构墩柱有可能受机动车、船舶等撞击时,应设防止墩柱受撞击的保护措施。

    5.5.5 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应根据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5.5.6 结构工程应按照相关部门批准的地质灾害评价结论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5.5.7 地下结构的防水措施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使用要求等因素确定,应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正常使用要求。

    5.5.8 地下车站主体、出入口和机电设备集中区段的结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区间隧道、联络通道、风井等附属结构的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架结构桥面应设柔性防水层,并应设置顺畅的排水系统。

    5.5.9 对有战时防护功能要求的地下结构,应在规定的设防部位按批准的人防抗力等级进行结构验算,并应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满足平战转换要求;当与既有线路连通或上跨、下穿既有线路时,尚应保证不降低各自的防护能力。


    5.6 车辆基地与其他设施

    5.6.1 车辆基地用地应满足设计远期运营需求。

    5.6.2 车辆基地选址应靠近正线,且具备良好的出入条件。

    5.6.3 每条轨道交通线路应至少设置一处车辆段。

    5.6.4 车辆基地应满足行车、维修和应急抢修需要,应满足对车辆进行公共卫生消毒的需要。

    5.6.5 车辆基地应有完善的运输和消防道路,并应有不少于2个与外界道路相连通的出入口;总平面布置、房屋建筑和材料、设备的选用等应满足工艺和消防要求。

    5.6.6 车辆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基地布局应满足防洪、防淹要求,其场坪高程应按能应对100年一遇洪水设防设计,并应满足城镇内涝防治要求。


    以上内容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来源: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 55033-2022


提出 问题

有问必答,寻求专业的国土人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