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主要包含下面的内容:
一、基础分析
1、生态本底
因地制宜分析气候(气温、降水等)、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及 综合格局特征。分析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类型、规模、质量、分布及演替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影 响,明确生态本底空间分布及其演替特征。
2、生态系统状况
围绕地域实际,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因地制宜分析水源涵养、洪涝调蓄、水土保持、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海岸防 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休闲游憩等多项生态系统服务状况。 参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 其空间分布,识别评价单元内的主导服务类型;分析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土地沙化、盐渍化、 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等生态系统脆弱性状况,识别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程度和敏感胁迫性问题。
3、水资源
分析重点江河湖泊及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等水量、水质和水生生物等状况,以流域为单元分析水资 源在各生态系统间的分布、匹配情况,以及水资源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恢复力
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净初级生产力、植被覆盖度以及干扰胁迫因子等,针对不同 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探索评估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作为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 重建等不同修复策略的重要依据。
5、生态参照系设置
综合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等,参考区域历史状态或周边类似的稳定生态系统状态, 确定生态参照系。
二、问题诊断
1、全域系统性生态问题
分析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侵占和胁迫及由此导致的生境破碎化、生态连通性差、边缘地 带缺少缓冲过渡等问题,认识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陆域海域等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影响问题, 剖析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过度人工干预、突破水资源刚性约束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态修复科学性问题, 研判生物多样性下降、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
2、生态空间生态问题
识别陆域和海域典型生态系统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结构受损、功能退化、脆弱化等问题的分布、 程度,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研判问题的主要胁迫因素、成因机制及关联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内矿山生 态破坏等问题的分布、程度、趋势;诊断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问题严重程度和障碍因子;识别生态问题 分布聚集或生态问题关联性大的关键区域。
3、农业空间生态问题
识别农用地破碎化、退化和生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研判主要胁迫因素、成因机 制;识别农村居民点、农田周边矿山生态破坏造成的土地损毁问题;分析耕地撂荒抛荒、过度放牧樵采 和围垦养殖等对生态的破坏;识别人居环境恶化、生态基础设施不足、乡村自然风貌和景观文化破坏等 问题。
4 、城镇空间生态问题
分析城镇内部及周边山体和河湖水系生态破坏问题、矿山生态破坏和土地损毁问题、城内外蓝绿网 络连通性问题、城镇内蓝绿空间生态品质问题、城市内涝及热岛效应等问题,分析城市建设、基础设施 建设等对生物栖息地、迁徙通道的破坏,评估城镇生态空间的游憩利用等社会服务效益与潜力。
三、风险研判
依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判市域范围内城镇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动态生态影响,预判生 态风险;分析人口流动、资源约束趋紧等可能导致的生态隐患;分析气候变化对洪涝安全、生物多样性 等的影响;解析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对生态修复的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