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一)国外
装配式建筑起源于欧洲,二战结束后的重建潮和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加快了西方国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推广。西方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阶段。发展中国家、地区由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规划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装配式建筑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扩大、先进装配式技术的推广以及产能在全球的布局,部分欠发达区域如东南亚地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1. 美国。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当前美国装配式住宅与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已经实现了设计体系标准化、材料制造工厂化、构配件供应配套化、现场制造工业化、建造形式多样化、材质结构长寿化,同时综合指标绿色低碳化的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
2. 日本。二战后,为解决“房荒”问题,日本政府开始大规模推广工业化、装配化住宅建造。经过70余年的发展,日本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80%以上的建筑采用装配式产业化方式生产,是装配式建筑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日本大力推广采用部件化、高生产效率、建筑内部结构可变的装配式建筑,借助其成熟的内装部品产品体系,形成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完善体系,住宅类型向高附加值、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
3. 德国。二战结束后,战争破坏和战争难民回归本土使德国住宅需求量剧增,德国用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建造了大量住宅建筑,为解决当时的住宅严重紧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是世界上建筑能耗降低幅度最快的国家,当前德国的装配式建筑更注重因地制宜,通过对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的精细化优化,寻求项目的个性化、经济性、功能性和生态环保性能的综合平衡。同时结合信息化发展、工业4.0模式,德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发展,住宅预制构件的占比已经达到94.5%。
4. 新加坡。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住宅问题解决较好的国家,其住宅多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加以建造,住宅政策及装配式住宅发展理念是促使其工业化建造方式得到广泛推广的关键。新加坡开发出15层到30层的单元化的装配式住宅,大部分为塔式或板式混凝土多高层建筑,占新加坡总住宅数量的80%以上。通过平面布局、部件尺寸和安装节点的重复性来实现标准化,同时应用机械化的装配式施工技术,装配式构件包括了房屋建筑几乎全部构件,预制化率达到70%以上。
5.东南亚地区。由于自身建筑市场需求旺盛,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政府鼓励引进区域外先进装配式技术、高质量装配式建筑产品,并陆续出台了支持发展本国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政策,装配式建筑在东南亚地区有了较快发展。例如菲律宾的经济适用房、马来西亚的保障房、泰国的私营低层住宅都大量采用了装配式建筑。东南亚各国装配式建筑占比不断提高,以泰国为例,2020年装配式建筑约占建筑总产值的11%。
(二)国内
1. 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入苏联“大板体系”,开始走预制装配的建筑工业化道路。到了90年代初期,因结构抗震性能和建筑物理性能等出现质量问题,现浇建筑逐步取代了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陷入低谷期。进入21世纪后,国家和地方陆续颁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文件,但整体发展相对缓慢。到了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住房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红利逐步淡出,使得装配式建筑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 总体要求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得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明确要求。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发布,进一步落实工作目标,部署重点任务,我国装配式建筑进入大发展时期。
3. 发展情况
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6.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54.6%。其中,上海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为91.7%,北京市40.2%,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和海南省均超过30%。
在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4.3亿平方米,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8.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1.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住宅1206万平方米。
截至2020年,全国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