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一样吗?
不一样,国土空间规划是多规合一,包含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内容。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个规划合为一个。
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之前城市专项规划等。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之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
二、城市规划的理论主要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 -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一一天、 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1977)提出了“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城市的设想,并进一步提出了森林城市的设想,即绿化和美化的设想。城市绿化率要在4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要在30m2以上,其中乔木占70%,花草地占30%,防治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污染,主要垃圾处理措施齐全,有效“工业生态园”普及,有害物品减少到最低水平。
6.城市功能理论(聚集与扩散理论)
城市是地区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聚集与扩散中心,尤其是信息流的聚集产生和辐射中心。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带动了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快速流动,使财富更加集中,还能推动地区的发展,这就是城市和聚集的扩散效应。
7.城市主义理论
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市郊不断扩大、市区日趋瓦解的状况,主张营造新的城镇生活气氛,建立完整紧凑社区的发展新模式,力图构筑更合理的城市空间,营造人性和自然回归的生活空间。
8.城市信息化理论
城市是信息的聚集与扩散中心,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基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数字化分异和信息鸿沟,并形成了边缘化现象。凡是位于信息节点交通枢纽的城市,或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城市将得到飞速发展,相反,则日趋衰落,出现新的分化。
9.Garden city理论
首先是由英国城市学家EbenezerHoward在他的名著《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1898)中提出来的,后来它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在英国还建立了“‘Garden City Association”同时建立了Letchworth和Welwyn两个Garden City。接着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波兰、西班牙和美国也都出现了Garden City。
其主要理论为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该理论指出,GardenCity是指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要涉足各种社会生活。他认为城市有优点和缺点,乡村也有优点和缺点,而只有城市与乡村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克服两者的缺点。
10.城市结构理论
城市的概念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然生态环境,简称为自然层次,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地理、气象、水文、动植物、自然资源与环境,尤其是自然灾害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自然基础。
第二层次:人工建筑环境,简称建筑层次,包括城市的建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及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物质基础。
第三层次:社会经济环境,简称人文层次,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民族、历史、人口、观念与道德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主体。
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城市系统,它和吴良镛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相一致的。第一层次相当于自然环境系统,第二层次相当于居住系统和支持系统,第三层次相当于,人类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城市的基础设施应以城市的三个层次结构为依据,但是也应按城市基础设施的逻辑重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