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问题>实施监督 >

国土空间规划步入深水区的难点是什么?或者说困惑是什么?

土地人实施监督 2020-11-30 23:10:002437 举报


  • 来自《张险峰:国土空间规划的半程体会与思考》:,国土空间规划步入深水区的难点与困惑:

    如今,国土空间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已经步入深水区。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矛盾问题、准备不充分,以及面对新技术新方法新政策要求带来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空间格局优化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把握问题。很多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对优化开发保护格局的认知和实现路径方面。何为“格局优化”,其评判标准是什么?如何将开发与保护统一起来、而不是将二者对立,是一个科学、综合的权衡过程。如何科学确定全域开发总量,对耕地与建设用地双适宜地区评价结论如何使用,历史遗留的冲突问题如何化解,仍有很多待解的难题。其中,发展型规划与保护型规划的不一致仍是最大挑战,过去很多发展型规划并不明确空间边界、用地指标等,在空间安排上与空间管理规划缺乏对话,从而造成了很多空间利用上的矛盾问题和项目难以落地,为规划和实施带来困惑。

    第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问题。建设用地规模始终是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焦点,扩张冲动挑战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的技术论证很难向权力讲述真理。在国家和区域战略、新型城镇化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中,政策和资源配置将产生新的改变,各地将迎来不同的发展机遇,对开发规模的确定也有赖于上位规划政策的进一步指引和调控。以地方视角去谋划规划只能是管中窥豹、一厢情愿。

    第三,地方对城镇开发边界的惶恐与幻想并存。开发边界概念一经推出,既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开发边界把城市框死了,因此规划编制中要尽量画大;另一种认为既然划定了开发边界,就可以在里边随便用、随便调了。这两种观点都是对开发边界划定意义和作用的误读,但也反映了地方的困扰,就是开发边界画多大合适、划定之后如何管理。要做到把保持合理发展诉求与保护城市周边自然环境和耕地有机结合,既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进一步明确开发边界优化和管控政策,以动态的评估管理为真实发展诉求提供保障,让开发边界回归本源。

    第四,空间矢量化定位、细度把握的纠结和困扰。本次空间规划依托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三调数据,所有用地都要分类划定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构想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慎重对待。尤其是落实到村庄规划、城区布局层面,很多矛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定界、定量背后都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政策跟进问题;再比如,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小产权房、工厂用地圈而不用等,由于产权和法律关系复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策力度并假以时日,难以在一次规划中做到位。盲目推进难免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定界定量工作深入到基层,就变成了政策和法制问题,而非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第五,各地、各方对规划内容与深度的理解差异大。过往城市总规被人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编制审批时间长、规划成果厚而操作性差,影响了规划的时效性、前瞻性和严肃性。如今多规合一的规划涉及内容更全更广,矢量化要求更高,专项要求更实,要想编出一本“能用、好用、管用”的规划,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一味追求“深度”和“细度”,规划势必如泥牛入海难以自拔,更难以实现战略性、前瞻性与严肃性的合理兼顾,编审进度也将大打折扣,这不是个工作态度问题,而是规划体系构建的思路和策略问题。因此,各级规划的“一张蓝图”画到什么程度,仍需各方达成共识。

    第六,很多新名词新政策背后的逻辑和管控要求尚需深化。例如,城区、中心城区、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之间关系是什么?生态保护空间内耕地、林地并存的地区大量存在,简单退出的科学依据是否充分?农业生产空间中三次产业并存、农旅互促、配套设施兼容是大势所趋,这些市场需求与管控要求如何统一?等等。

    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提出 问题

有问必答,寻求专业的国土人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