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问题>编制审批 >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工作方法与成果表达有什么要求?

规划小兵编制审批 2020-10-23 16:48:002223 举报


  • 1、前期准备与基础研究

    鼓励在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引入景观、产业、交通、市政等相关专业团队,多专业协同合作,收   集资料并进行专项评估,支撑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

    可采取发函收集、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收集上位及相关规划、城市设计、土地资料及历史、   生态、产业、交通及市政等专项资料,形成基础资料汇编。

    宜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本底、城市建设(如历史演变、中心体系、廊道系统、   景观眺望等)、历史人文(如历史非遗、文化脉络、公共艺术等)、人群需求、城市意象等进行专题研究,   形成专项研究报告。

    2、新技术应用

    鼓励新技术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全流程和全尺度介入,提高城市设计的科学性。

    (1)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开放数据采集工具、移动调研程序、传感器、遥感等技术工具可用于进行城市数据采集,为城市设计各阶段提供高精度、高时效性、高广度的基础数据。鼓励基于 BIM、CIM 等数字集成技术,构建二、三维一体化的城市设计数据管理平台。

    (2)认知与分析技术。空间分析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可用于对空间、图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进行城市自然与建成环境的要素识别、品质评价和认知诊断。基于多源数据的时空间行为分析等技术可用于空间联系结构、功能业态、空间活力、设施配置、可达性等相关内容的分析。文本语义挖掘技术可用于   对各类舆情民意信息的数据分析。

    (3)方案模拟与仿真技术。地理设计工具和人工智能方法可用于参数化城市设计,支持设计方案快速生成。城市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可用于设计方案的智能推演和比对,为方案实施落地提供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对分期实施的城市设计要素,可以通过时序模拟模型,推测不同建设时序的社会绩效和经济收益,形成最优方案实施时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生理传感器技术可搭建直观的方案展示场景,   结合公众主观评价进行方案优化。

    (4)设计管理与监测技术。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技术可以分级、分类地纳入不同类型城市设计空间信息,直观展示现状与规划成果信息。选取进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设计要素作为审查要点,可将空间要素转译为管控参数,建立审查标准和规则,支持对报建方案进行自动化分析和数字化审查。基于动态业务数据和开放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可以定期校核城市设计成果审查要点,   监测评估城市设计实施成效,并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中相关指标的评估要求。

    3、公众参与与社会协同

    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意见收集方式,如问卷调查、座谈、现场体验、媒体等。   鼓励采取互联网和移动端等技术工具,拓宽信息收集途径,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城市设计可采取政府主导的推进方式,也可由民间力量和开发主体发起,形成政府、市民、专家和   第三方组织共商共治的工作机制。

    4、成果形式

    城市设计的成果包括文本、图则,鼓励采用实体模型、数字化模型、多媒体等更为直观的表达形式,   可纳入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标准、规则等。

    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设计内容需满足相应国土空间规划的成果要求,其它内容可根据现实条件及工作需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以更好地展示城市设计成果,便于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使用和公众监督。

提出 问题

有问必答,寻求专业的国土人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