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问题>编制审批 >

黑臭河治理的误区有哪些?

规划小兵编制审批 2020-09-05 06:21:001899 举报



  • 以浙东南沿海某县城市河道水质改善工程为例。

    某县城是浙江省东南部临海的平原城市,家庭作坊众多,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截污系统不完备以及城市面源,而河道人为节制、水体没有流动又加重了这个影响,另外已经实施的大量生态浮床效果并不好。设计了4个方面措施:一是生态补水,就是利用周边河网相对较好的水,通过定点引水置换城区水体。二是截污与环通城区河道,主要是晴天污水入网。三是采用透析应急处理措施改善初雨期河道黑臭情况。四是强化现有浮床生态系统,增加“土著菌种培养投加+立体人工水草+曝气”等措施。这个案例总体是成功的,结合案例,谈三个黑臭河治理中可能的误区。

    误区一:治理黑臭河就是把河水处理干净,只要舍得花钱水处理,黑臭河可以很快治好。
    在投入大量经费处理河道黑臭水体之后,水质很快见好,但是这种“变好”并没有长效,黑臭往往很快反弹。这是因为,黑臭产生的根源在岸上,岸上治理不够。短期的关停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黑臭河的治理将会是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短期就能治好。治理黑臭河,关键在于岸上产业的调整、污染负荷总量的控制、管理的规范,浙江省前些年推行的“五水共治”的核心就是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观点:黑臭河治理需要过渡性的手段,比如以换水(补水)为主,辅助现地处理措施。另外特别关注补水方式,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应采用定点补水的方式。

    误区二:城市河道底泥消除了,岸上截污做好了,河道水质就能变好。
    城市河道清淤和岸上截污是各地都能想到和优先实施的,在实施截污纳管和河道底泥清淤后,城市河道水质确有改善,但是往往一下雨,河水又变黑变臭。这个原因主要是城市面源,往往主要污染来自雨水管,特别是在初期降雨,由于雨水管中流量激增,使平时堆积其中的大量污染物很快入河。另一方面,如雨污分流不完备,虽平时污水可全部收集进入污水厂,但是雨天水量一旦超出能力,只能溢流入河道。观点:城市河道的污染治理,必须重视雨水管。

    误区三:植物措施治可以作为黑臭河治理的主要现地措施。

    植物措施有时候有用,但是有时候又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植物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消纳微污染负荷。观点:植物措施一般只能作为黑臭河治理的辅助性措施。另一方面,治污也并无捷径,惟有踏实做好截污、面源治理等基础性工作,河道水质才有可能逐步变好。


    作者:马以超 

    详见:河湖生态修复19大误区


关键词:

提出 问题

有问必答,寻求专业的国土人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