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为认真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夯实技术工作基础,自然资源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开展了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工作。分区立足自然地理格局,借鉴了中国生态地理分区、近海生态分区、气候区划、植被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成果和美国、加拿大生态区划框架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地质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生态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地理国情监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三维模型等多类型、多时相、高精度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并在全国构建了数千个植被-土壤-风化壳-基岩一体化的野外观测实测点,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嵌套方式开展不同尺度分区,利用空间分析技术、遥感综合判释技术和野外实地验证,多方案比对综合确定分区,将全国陆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尺度上分为一级生态区6个、二级生态区47个、三级生态区233个。
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是一项基于自然与人为要素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其在目标定位上,面向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履行的技术支撑需求,旨在为分区分类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等工作提供技术性基础框架和参考。分区成果可服务于生态监测站网布设、生态问题识别监测、重大生态风险预警、生态恢复力评价与模拟、生态修复参考系设置、基于自然的区域生态修复导则制定、分类施策开展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价、生态保护修复状况公报编制等;在分区因子综合分析上,突出地上、地表、地下自然要素一体化考量,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统一基底,采用高精度、现势性强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充分分析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生态相似性、分异性特征,并与“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自然格局相衔接;在分区的命名和生态保护修复主要方向上,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重要规划进行了衔接。本分区不涉及国土空间利用和管控规则,服从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统筹布局和管控要求。
本分区为试行,随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工作的深入和相关技术的提高,将适时进行优化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