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按建设部出台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规定,绿线内的土地只准用于绿化建设,除国家重点建设等特殊用地外,不得改为他用。
居住区的详细规划设计基本原则1)详细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详细规划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详细规划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详细规划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
景区策划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通过各种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性安排,形成行业核心、商业模式、文化标杆、主题品牌、游憩方式、产品内容、服务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的顶层设计,建构有效的营销促销体系和体验体系,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并促使旅游地在近期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景区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农发〔2019〕11号)提出,在尊重农民意愿并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村集体对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整治出的土地优先用于满足农民新增宅基地需求、村庄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要全部用于农业农村。
进城落户的农民可以依法保留其原来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号)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规定精神,不能强迫进城落户农民放弃其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在此之前,《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91号)规定,农民...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为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核批准机制,《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农经发〔2019〕6号)明确,乡镇政府要探索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
依据土地管理法,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宅基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以户为单位申请宅基地:(1)无宅基地的;(2)因子女结婚等原因确需分户而现有的宅基地低于分户标准的;(3)现住房影响乡(镇)村建设规划,需要搬迁重建的;(4)符合政策规定迁入村集体组织落户为正式成员且在原籍没有宅基地的;(5)因自然灾害损毁或避让地质灾害搬迁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农户申请宅基地条件有...
农村两权抵押试点是指农村承包土地(指耕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5号),部署开展农村承包土地(指耕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以改革开放、物权法颁布、土地管理法修订为标志,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集体所有制逐步建立。1954年《宪法》规定了农民宅基地所有权。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人民公社六十条)规定了宅基地归生产队所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2007年,宅基地严格管理阶段。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
做好永久基本农田补划,首先要明确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要求。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或因依法认定的灾毁等原因减少永久基本农田的,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要求开展补划,补划的永久基本农田必须是耕地,原则上要求与现有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补划数量、质量与占用或减少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当,占用或减少城市周边范围内的,原则上在城市周边范围内补划。其次,要做好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编制论证。按照中央4号文件要求,重大...
永久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不得占用的耕地,就是对法律规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特殊保护。一经划定,在规划期内必须得到严格保护,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
村庄更新(village renewal)1954年,德国在《土地整理法》中正式提出村庄更新的概念,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背景是由于人口和就业向城市的集中而导致乡村空心化严重,村庄衰落。德国村庄更新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每一步决策都以村落风貌本身为立足点,有广大村民参与。这个过程决定了每个村落的更新过程具有强烈的自省和批判意识。一般来说,一个村庄的更新需要10-15...
气候智慧型农业是运用气候适应性技术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三重挑战的综合方法。它是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的融合、创新与超越,是一种更为综合、更高标准、更具智慧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海牙正式提出了气候智慧型农业。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气候智慧型农业更强调减排性、适应性和高效率。首先,运用智能技术达到农业减排的目的,减少二氧...
微生物修复主要是基于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等)对土壤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作用而进行的生态修复。微生物可以从所在土壤环境中的有机、无机物质中吸收所需养分,因此对某些土壤污染物具有降解或去毒等功效。①降解功效。细菌、真菌和藻类对于土壤有机污染物具有降解能力,其中又以种类繁多的细菌起主要作用。微生物含有丰富的重金属螯合物质,如肽聚糖、脂多糖、磷壁酸等,加之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低分子有机酸或络合物,可使...
化学淋洗技术指的是将清洗液注入被污染土壤土层,使土壤污染物发生溶解或迁移,再将带有污染物的溶液从土壤中抽取出来进行分离处理。该项技术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清洗液,既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也不会对土壤产生二次污染。常用的清洗液包括水、无机酸、无机盐化合物。此外,螯合剂可与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螯合物,例如乙二胺四乙酸等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柠檬酸、苹果酸、草酸、胡敏酸等天然螯...
受污染土壤的固化修复技术指的是通过将受污染的土壤固定在结构完整的固体物质里,进而控制污染物的迁移,保护未受污染的土壤。稳定化修复技术指的是利用硫化物、磷酸盐、碳酸盐等稳定剂,使污染物变得不易溶解、毒性变小、迁移能力降低,进而完成对其无害化处理,降低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两种修复技术不一定会改变污染物或受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只是降低了污染物迁移和泄漏的风险,进而有效控制了受污染土壤释放有毒有害污染物...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蒸汽浸提修复技术和电动修复技术等。
需要划定自然保护地的区域: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下列突出问题:1、重叠设置2、多头管理3、边界不清4、权责不明5、保护与发展矛盾
1、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推动多审合一、多证合一。2、优化现行建设项目用地(海)预审、规划选址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能和监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