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6日开始审核,通过本轮审核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需在2022年年底证书有效期到期之前申请核发新证,实现新旧资质标准的统一。通过本轮核定的规划编制单位,申请新证时无需重新填报,只需补充新增加要求所需内容。由于资质从申报到公示批准有一定的周期,建议规划编制单位在原证书到期前提前2个月即提出申请。
广东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中提出: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详细规划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和修改。在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要科学划定详细规划单元,合理确定主导功能、容积率、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形态和风貌等控制要求...
广东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中提出:1、省国土空间规划要在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全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安排,确定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细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和划定三条控制线,协调边界矛盾,提出下一级划定任务,为编制省相关专项规划、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供依据。省国土空间规划要聚...
广东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总体框架和要求1、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省市县镇四级,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三类规划构成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上而下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同时提出指导性要求。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提出下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分解落实要求。下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服从上级国土空间规...
是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在之前多规合一试点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明确了技术路径和要求,两个评价是开展空间规划工作完成一张图的基础性工作。空间规划编制前必须开展两个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空间规划底图构建的重要依据。开展两个基础评价保证了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开展两个评价,延续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理念,也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目的是摸清国土空间的基本家底, 是布好棋盘的基础,是落...
首先在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之前需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空 间的基础数据库,然后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人口 集聚、经济发展、交通优势、区位优势等基础性评价和地形地势、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灾害评价等约束性评价,以及基础性评价和约束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来考察国土空间开发的适宜程度,从而判断区域内各类国土空间适合进行开发的适宜性等级,以确定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城镇化、工业化的适...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全面综合评估,以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 境的特点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借用遥感、GIS 等技术手段,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等基础评价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 特定地区的专项评价构建各项单因素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然后在单因素承载力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集成评价,确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 况,划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评价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污染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是资源最大可开发阈值、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量的确定。因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其实就是区域的综合自然条件的分析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高,...
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开展 28 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2016 年 12 月,中办、国办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新增了 7 个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同时,十八届中央深改组共计 38 次会议,其中有 13 次会议直接或间接涉及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及规划体制改革问题...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答记者问, 关于此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如下: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未来我国要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分为国家、省、市县三级。各级空间规划虽然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但却是统一整体,不能割裂看待。因此,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也要与市县空间规划试点协同推进,上下联动,不能就省级论省级,而是要把省级宏观管理和市县微观管控加以有机结合。
为确保省级层...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答记者问, 关于此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如下:空间规划底图,由三区三线空间格局和配套的综合空间管控措施共同构成,是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叠加各类 空间开发布局的基础框架。
绘制空间规划底图,首先要划定三区三线。《方案》提出,在系统开展两项基础评价,搞清楚国土空间本底特征和适宜用途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坚持生...
2014 年 8 月,国家四部委开展 28 个市县多规合一试点。2015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2015 年 11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201...
经过近年来的试点总结,多规合一成果体系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在《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出台之前,也就是试点初期阶段,各地 区的多规合一成果体系不尽相同,有的是1+6+2成果体系(一个技术报告、六张图,两个政策文件),有的是四个一成果(一张图、一个平台、一张表、一套机制),有的是(五个一)成果(一张空间布局蓝图、一套基础数据、一套技术标准、一个规划信息管理平台、一套规划管理机制),还有1+5+X、1...
在多规合一试点初期,当时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的理念认识和出发点更多是侧重解决市县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因此,形成的技术路径为:梳理现状规划—明确多规 的范围、数量—查找多规的差异内容—分析多规差异的原因—提出多规差异的解决措施—运用 GIS 平台落实建设用地属性的唯一性— 完成一张图控制线划定—给出相关规划修改建议—搭建平台进行统一审批管理,这是在多规合一试点的最初阶段...
从各类规划的现实情况看,多类规划的期限、目标、思路、定位等均不一致,尤其是空间类规划底图、坐标、范围、界限等基础数据不一致,但国土空间具有唯一性,这就造成很多规划行政边界、规模范围、用地属性等均存在差异和冲突,使得国土空间和各类规划是一本糊涂账,给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进一步说,不同类规划、不同的技术参数如何合一,就像不同血型不能相融一样,这也是多规合一的技术难点和复杂之所在。合一除了协调衔接、处...
多规合一关键在合、重心在一。合主要是过程,是多规叠加、分析、衔接、协调、处理过程。一主要是结果,第一层意思是通过合最终保持一致;第二层意思是合到一张图上,形成市县发展的一张蓝图(关于什么是一张蓝图后边进一步说明);第三层进一步的意思需要深入到规划体系和法规体制机制问题。合一不是加一, 也不是融合, 合一后势必存在有些规划必须减量,而不是存量不变或出现增量,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以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根据 2014 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关于试点的目的、意义表达如下: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是 2014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一是解决市县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突出问题,保障市县规划有...
根据 2014 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 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因此,多规合一普遍的概念解释为:在同一个国土区域空间内,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统一且合在一起,实现一个市县(空间区域)一本规划、 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
规划乱象丛生,积重难返,所折射的盲目发展、无序发展问题严重,在当前及未来发展环境地要求下必须革弊立新。造成规划现实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长期积累形成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体制制度因素:规划立法及空间规划立法滞后,空间统筹管控 乏力,部门职能割裂、重叠交叉,管理条块分割,法规标准体系各异,导 致规划的约束性和刚性不强、协调统一困难。
(2)权利导向因素:我国历来权利意识、长官...
从规划本身客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繁杂混乱。各类规划繁多,规划体系庞杂、性质属性界定不明,层次不清、 上下关系混乱;二是不易协调。各类规划规出多门、各自为政且部门职责交叉、重叠冲突,存在政策法规不一、技术标准不同的问题,不易协调; 三是难以管理。各类规划的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规划技术标准、规划空间管控、规划用地分类、规划行政边界等均存在不同,很难统一、科学地进行管理;四是朝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