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北京崇雍大街,北起雍和宫、南至崇文门,其所在的天坛至地坛一线,是北京重要的老城次轴,沿线文物史迹众多,是展示古都历史文化和现代首都风貌的“天地之街”。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是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的首期示范项目,是包含建筑风貌保护、景观工程、交通工程、综合杆工程的综合示范工程。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副市长隋振江进行老城街区更新调研时指出:“要以崇雍大街和什刹海地区为样本推进街区更新”。
项目由崇雍大街项目组联合团队(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设计所、中规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中规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中规院城市规划学术信息中心、中规院深圳分院照明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完成。
从2018年3月参与项目,至2019年底工程竣工,项目组尤其是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建筑设计所骨干团队在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中投入了500多个日日夜夜。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民网、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卫视《向前一步》节目、《牛爷串胡同》节目、《瞭望东方周刊》、新浪、网易、搜狐、今日头条等各大媒体持续跟踪报道,高度关注。
崇雍大街规划设计范围及工程设计示范段范围示意图
作者: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建筑设计所 孙书同
以前的崇雍大街是一条怎样的街道?我们总结有三个特点:各方诉求多的百姓街,看不见文化的文化街,环境品质低的生活街。
面对各方诉求多的百姓街,我们的方法是【多维度开展公众参与】。通过求共谋、求共识、求共建,多维度开展公众参与。
面对看不见文化的文化街,我们的方法是【多层次展现历史风貌】。通过设计做减法、细节做加法,多层次地展现历史风貌。
面对环境品质低的生活街,我们的方法是【多专业协作系统施治】。以城市设计为引领,统筹多专业工作共同解决综合性的复杂问题。
一、多维度开展公众参与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象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面对一个固定的甲方,画一套美美的图纸,大多数时候,都坐在办公室里,安心地作一名画图匠。后来我们发现,崇雍大街是一条各方诉求多的百姓街:游客希望大街古香古色、交通便利;居民希望能改善自家居住条件,便民服务设施配套更加齐全;商户希望自家门脸和街道环境更整洁漂亮、吸引更多的人流;政府则考虑得更加全面,希望能改善区域交通拥堵、有效疏解人口、展现区域的文化底蕴和老城风貌。
面对各方诉求多的百姓街,我们的方法是【多维度开展公众参与】。我们从过去对着图钻研转变为对着人沟通,工作方式就变成了:对伙伴我们需要协调,对居民我们需要沟通,对公众我们需要宣传,对施工我们需要把控。纸面上设计图纸的时间,只占到1/5甚至更少。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走进社区、走向公众。我们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
各方诉求多的百姓街
1、广纳良言求共谋
为社会公众开辟公开、丰富的建言献策渠道。在项目前期,我们通过开展8场设计师与居民面对面的座谈会,与东城区政协专家委员进行座谈交流,征集公众对大街的改造建议。同时,组织举办各类设计竞赛、工作营,众筹智慧,吸纳公众创意到我们的设计方案中,如崇雍大街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竞赛、随行北京老城“认领你的街道”工作营等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团队还开发了“识图”线上小程序和北京老城保护数字化平台(平台链接:http://peking.caupdcloud.com/#/)。
广纳良言求共谋
2、理念宣贯求共识
与合作单位、居民商户、社会公众建立大街改造理念的共识。一方面,我们通过线上平台——“规划中国”微信公众号的持续发声,及在大街计划设立实体的公众参与展厅,希望能向街道沿线的居民和商户宣传、普及老城保护的理念和共识,同时更加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合作单位、参建单位进行方案交流和讲解,建立老城保护共识。此外,我们还向社会公众进行了14次公益宣讲,对象包括高校师生、政府基层干部、责任规划师、社会媒体等,宣传老城保护先进技术及前沿理念,交流工作经验。
理念宣贯求共识
3、全程陪伴求共建
随时了解居民和商户的需求,与他们共同缔造街道。在工作中,最“艰难”的环节是与居民和商户沟通,让他们接受改造提案。我们通过“四个确认”的方式——与他们确认违建、确认危房修缮面积、确认修缮方式、确认方案,让他们全程了解自己房屋的改造情况;又通过“两轮选择”,根据设计菜单,选择门窗样式、选择牌匾样式,满足个性化需求;最后,通过不间断地改造回访,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改进、调整我们的设计方案。
全程陪伴求共建
为更好地征集落实居民建议,前方驻场工作组配合后方设计工作组协同工作,我们探索了一套工作方法:一是绘制工作底图,展示每户设计效果并注明改造措施,让街道办和居民更清楚自家的设计方案;二是每日的项目备忘录,驻场人员记录每日出现的问题和建议解决的方案,传给后方工作组,方便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三是每户每日追踪表,记录100多户居民每天提了什么意见或出现什么现场技术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后期责任落实有依据;四是现场签证单,遇到特殊事项一事一议,所有参建单位明确解决方案后签字确认。
驻场人员的各类工作表单
二、多层次展现历史风貌
崇雍大街作为北京一条串联人文精华的“天地之街”,沿线有雍和宫、国子监等我们熟知的文化旅游景点,但当我们走在崇雍大街上,眼前的景象却是杂乱的街道、混乱的风貌,是一条“看不到文化的文化街”。
如何再现街道的文化特色?我们的方法是【多层次展现历史风貌】。即使是老城保护中有固定的传统制式也不等同于复制粘贴,避免将治乱疏解和整齐划一划等号,设计做减法,保护风貌多样性的特色才是真保护。细节做加法,用绣花精神对待老城建筑的每处细节,才能多层次展现历史风貌。让看不到文化的文化街,通过500天的打磨展现它慢街素院、儒风禅韵的文化风貌。
看不到文化的文化街
1、“设计做减法”
我们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找到了一张非常珍贵的1960年的历史照片。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崇雍大街的特色是多元并存、北古南新。在老照片里崇雍大街从北至南就是从古朴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雍和宫大街古朴建筑居多,南侧的东单北大街则是繁华的现代建筑群。崇雍大街展现北京味的,不仅是四合院、民国风格小楼,也有拍子式铺面房、建国前后折中主义风格建筑以及现代建筑,这是一条多元风格并存的街道。而且有趣的是这些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风貌轮廓,只不过是被一些广告牌匾、外包构筑物给遮挡住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设计做减法,为街道“卸妆”。传承北古南新肌理,做减法、做还原,拆除过去整治的“一层皮”,为街道”卸妆”,恢复风貌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建筑还原中,我们拆除新增的外包门罩和片砖,重新恢复它的传统拍子式铺面房或四合院的规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没有追求一味仿古,通过新中式风格的设计,让其与历史街区整体风貌互相协调。
对具有高历史价值的建筑,我们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恢复性修建。例如在方家胡同,我们对一处民国风格建筑——原方家胡同宝泉局造币厂,参考历史照片进行了恢复性修建。同时,在胡同口,通过特殊设计的铺装样式,让胡同口成为展示街区文化的窗口,体现方家胡同宝泉局造币厂及其机械制造的文化渊源。
崇雍大街代表性建筑的过去和现状
设计做减法:不同风格建筑的处理方式
方家胡同口的“宝泉匠心”节点
2、“细节做加法”
针对老城最为棘手的危房问题,我们一户一案地进行结构设计,采用挑顶、掏换柱、落架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修缮。总计大修危房48处,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例如在永安堂,由于拆除二层违法建设后,楼板不足以承受改造屋顶的重量,我们采用了挑顶大修的方法,即拆除原二层楼板,针对屋顶进行了修缮。一些房屋由于梁柱结构腐朽而成为危房,我们则采用了掏换柱的方法,保留了原始的墙体和地板、基础,仅对梁柱进行了替换。还有一些房屋可能损毁更严重,基本上地上部分都不行了,这部分房屋我们就采取了落架大修的修缮方式,进行了原房翻建。
另外,在工艺和细节上,不同于过去简单贴仿古片砖粗暴的方式,我们坚持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即使是一堵墙的工艺,下至台明做法、到下碱干摆、上身丝缝的工艺,上至檐口冰盘檐的做法,都有细致的工艺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曾向业界古建专家老师请教过设计方案。他的一句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说:“北京的传统建筑,是乍一看千篇一律、实则千变万化的。大家在设计细节上会因户主的地位、审美差异而各有不同,这也是我们传统建筑的美之所在。”后来,我们在绘制施工图时,也特别关注细部的设计。即使是大街的院门,我们不仅在制式上与院落格局对应设计,恢复了随墙门、如意门、西洋门等;配色上有黑红净、木色等色彩设计,一共为居民和商户提供了48种门窗菜单选择;甚至门环辅首的设计,也相应等级在兽首、几何纹样上做了区分。各家各户门边的古铜色门牌,也拥有自己专属的“雍和”印章LOGO。并邀请其中29家商户共同“统一规划、自主建设”设计自家牌匾……历时500余天,小到各类雨水口、砖雕、门墩、彩绘,甚至空调机罩、旗杆盒等物件,每一处细节都一一精心打磨。
多方式保护修缮老城危房
门窗牌匾的菜单式选择
一门一窗,用足绣花功夫
我们还结合文化景观,塑造了“雍和八景”的文化景观节点,展示大街文化的同时,也为市民增加了活动场所。
一花一木,串联文化景观
同时,我们重点探索了老旧建材回收利用的方式,对大街原有的铺地砖、瓦、墙砖、木构件等进行了回收利用。一部分重新砌筑了围护墙,一部分用作了道路铺地。在雍和宫大街示范段中,我们总共使用了旧砖55万块、旧瓦13万块,旧材料回收利用约占80%。工艺上也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在细节上有老砖干摆丝缝、新砖干摆丝缝、淌白糙砌等之分。
一砖一瓦,皆保留与再利用
三、多专业协作系统施治
在此次整治提升工程之前,崇雍大街已经历了8次整治提升,但是历次整治都是做的涂脂抹粉的表面功夫,导致大街危房依旧在、行走依旧难、环境依旧差、风貌依旧乱——仍旧是一条环境品质低的生活街。
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避免陷入过去的困境,从而整体改善街道的生活环境品质?我们的方法是【多专业协作系统施治】,以城市设计为引领,统筹多专业工作共同解决综合性的复杂问题。
环境品质低的生活街
项目起始之初,我们并没有立刻着手设计工作,而是先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对整条大街两侧80米区域范围进行整体的城市设计研究,确定每个区段的规划定位、改造策略。并从城市设计入手,编制院落与建筑风貌管控导则、公共空间导则,构建长效机制,对各类建筑的改造措施进行了指引,这使我们后续的工程设计更加有的放矢。
根据城市设计的要求,结合建筑改造对缺乏的便民服务设施进行了精准落位。此次街道整治提升保留与植入了便民和文化服务设施,并利用示范院落重点加强便民设施建设,打造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这之中,承载着胡同记忆、情感的老字号,也得到了妥善保留。素有“内永安、外同仁”之名的永安堂药店、“京城最后一家国营粮店”同日升等老字号,都在街道的整治提升中迎来了“老店新生”。
编制城市设计导则,明确管控机制和整治措施
在项目中,我们坚持改造不能止于“一层皮”,要由建筑走向院落,走向街区更新的原则。我们还在示范工程中通过遴选部分示范院落先行改造,以点带面辐射,起到示范效应。
雍和宫大街改造的示范院落
除了协同规划专业,我们还协同景观专业,通过拆违复绿,将更多的城市空间还给绿化空间。协同交通、市政专业,来解决交通问题。例如在崇内大街增设3处立体停车设施,为胡同内居民提供90 余个停车位,缓解胡同停车难的问题。
崇内大街附近苏州胡同补充立体停车设施
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些更精细化的工作:给电箱、线杆、机非隔离护栏做减法瘦身。通过市政工程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解决街道行走难的问题。这也是北京的首批“多杆合一”示范工程。我们将涉及到10个部门的各类杆件进行合并,最终223根合并为77根,消除了人行道的通行瓶颈点,有效节约老城珍贵的空间。另外通过“电箱三化”工程,将电箱小型化、隐性化、景观化,实现步行空间零障碍。这类改造在过去单一片面的整治工程中,其实很难实现。举个例子,我们在修缮危房的同时,将一些无法隐藏的小型电箱嵌入到墙体内部进行隐藏,正是这种综合系统的施治方法提供了这样的解决路径。
多杆合一工程
电箱三化工程
四、结语
回顾我们在崇雍大街的500天,我们通过“多维度开展公众参与”,贯彻人民群众一个中心;通过“多层次展现历史风貌”,坚守文化传承一颗匠心;通过“多专业合作系统施治”,秉持综合施治一个初心,见证了雍和宫大街的蜕变 —— 变成了一条能回应百姓诉求的百姓街、看得到文化的文化街、环境品质优的生活街。这也让我们坚定了持续参与老城更新、保护古都风貌的决心。
工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