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编制审批 >

基于 WID 导向的滨水区空间组织模式及设计实践研究

天涯编制审批 2021-01-26 18:54:08 2709阅读

摘要

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城市双修”工作,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城市的形象塑造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契机而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和更新造成了滨水空间的破坏与损失。


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研究理论的梳理,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提出依托于城市水资源的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模式 WID 理论,并归纳出 WID 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与更新的具体步骤及相应的空间特征;旨在通过 WID 模式将城市滨水区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土地开发与周边交通、绿地系统等各类城市用地规划结合起来,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建设来优化城市整体结构,从而引导城市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双修” 工作的大力推进,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高度的可开发性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受到高度重视。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滨水区因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城市的形象塑造及经济发展带来契机。

然而,这种滨水地区的高强度开发,带来了该地区高人口密度、高活动强度的现状,与内陆区域的人口密度低、活力度低的情况形成了巨大的分隔。因此,如何在城市滨水区开发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区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和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兼具景观、游憩、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其对人类的益处已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例如,滨水开放空间提供了许多服务,包括娱乐机会、风景观赏,也削弱负面的外部性发展,如减少与发展相关的污染和拥堵。

此外,滨水空间提供了生态效益,如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经济效益方面,如增加房地产价值和提高当地经济;其他健康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益处,如提供锻炼和社交的场所。

因此,在进行滨水空间开发项目的住宅和商业类规划决策时,通过强化滨水空间的保护,可以提高邻近地区的环境、文化和经济价值。

城市滨水区改造不仅重塑了城市的审美形象,也改变了城市作为场所的空间功能,但改造过程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冲突。总结现有的滨水区域开发实践,通常来说,滨水地区城市化的吸引力主要来自重要的自然资源、敏感的生态系统以及满足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产业,如旅游业、休闲渔业、交通运输业等。

然而,现在的城市规划缺乏一种综合的方法,既可以考虑到滨水空间作为一种自然景观环境的特殊性,又可以使以休闲娱乐为核心功能且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滨水空间得到重视。因此,解决滨水区的活动空间缺乏、使用功能不足、生态景观敏感的问题,并考量三者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水体网络格局往往奠定了城市形态的基础。随着城市水系功能的演变和城市形态的逐渐优化,城市滨水区的主要功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前工业时代,水系为居民生活创造了必要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形成;

工业化时代,水系成为城市物质运输的重要通道,并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发育;

后工业时代,随着“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水系的生态环境、景观旅游等功能日益增强,滨水地区成为城市公共活动集中的核心区域。


然而,这种城市滨水区功能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价值从工业化时代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向后工业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转变,也反映了滨水区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Huang根据人类对城市水体的依赖程度,认为宏观上滨水区和城市的关系也可以对应地划分为融合、分离、尝试再次融合三个阶段,具体表现在城市滨水区的城市更新模式、功能定位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同方面。

焦胜等人归纳了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认为从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看,主要有内部空间重组和向外扩张模式;从运作模式看,滨水区开发主要体现在政府加强了对内城区域的直接干预。

保继刚和刘雪梅对房地产开发主导下的城市滨水区更新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政府控制角色缺位的情况下,类似的开发模式使得城市滨水区沦为加剧社会分化的豪宅地,市民成为最大的利益牺牲者。

黄轶伦分析了上海南外滩滨水区的保护更新和功能塑造过程,认为在以金融为主导功能的前提下,相关规划应该突出和谐共生、复合渗透和宜居高效的理念。

张环宇等人将休闲游憩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开发称为城市滨水 RBD 模式,并结合已有的 13个国际滨水区的研究,提出服务产业集群、功能设施完备、政府支持等多个方面的城市滨水 RBD 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现有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和更新往往是基于城市背景,以社会、经济、环境、政府治理中的一个或两个维度为基础,通过消费转型等方式带动滨水区的繁荣。

然而,现有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未能系统地考量城市整体的生态、空间等关系,缺乏将城市滨水区作为一个沿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开发的方法。

此外,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应从空间和时间上考虑其与城市整体的衔接关系,特别是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交通系统上,滨水地区应成为城市有机整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的滨水区开发模式通常集中在对个体的开发上,忽略了在同一城市不同地区发生的各类复杂的活动。


本文结合近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一种依托于城市水资源的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将滨水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土地开发与周边交通、绿地系统等各类城市用地规划结合起来,以滨水空间的建设来优化城市整体的结构,从而引导城市发展。


1  WID 理论的基本特征及技术流程

以滨水空间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Waterfront Initiating  Development, WID),是依托城市滨水空间,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特色空间格局进行打造,从而引导城市发展,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WID 通常是将滨水空间的建设与城市土地的开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依托城市滨水区复合水环境治理措施,恢复并强化水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类型丰富度,有效地服务于沿岸地区发展;

另一方面发挥滨水区独特的空间魅力,通过完善的商业及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土地开发,整合现有的城市空间,创造出一个适合滨水活动的环境,为城市滨水地区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项目投资,并吸引人流。

因此,WID 理论下的城市滨水区通常呈现出“以魅力滨水区为源头,以水系为骨架”的放射型发展模式。

城市开发沿着几条放射型的水线走廊集中进行,以一个或多个魅力滨水区为核心向外辐射。通过将城市核心水线走廊沿线的土地开发与滨水空间的建设整合在一起,在滨水线两侧集中建设大量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及开放空间,凭借滨水线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人们选择在滨水线周围工作或居住;同时,这些居住者和工作者又促进了沿滨水线的商业开发和公共设施集聚,推动了沿线土地的开发。等到这些土地开发成熟后,滨水沿线土地又可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人们的公共活动需求。


1.1  WID 理论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基于 WID 理论导向的滨水区空间城市开发有以下基本特征。

(1)城市开发主要集中在滨水线附近并向外辐射。在 WID 理论导向下整个城市的开发过程中,滨水线体系作为城市开发的源头和核心,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城市开发初期,滨水线主要承担引导城市发展的任务,而在滨水线沿线土地开发基本完成后,它又可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带动周边腹地有序发展。

(2)重要功能设施设置在距离滨水公共节点 1 km 范围内。WID 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核心目的是依托滨水空间优越的景观生态资源吸引人类开展各种活动,推动该地区的土地开发。因此,基于 WID 理论的城市开发,其大量的功能设施应设置在滨水线的重要公共节点上,以满足未来人们对滨水线地区的空间需求。

(3)滨水线周边高强度的土地利用。滨水线是 WID 城市开发模式中的核心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商业、休闲服务等功能。其周边土地的价值和利用强度,会随着滨水线的开发完善而大大提高。

(4)完善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绿道、游船线和服务设施。城市滨水区的主要吸引力来源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敏感的生态系统以及满足人类各种社会活动需求的产业。现有的滨水空间开发通常是以休闲娱乐为核心功能导向,服务于现代社会生活。作为 WID城市开发模式下的核心区域,确保其公共通道的可达性、连接性、可步行性,是推动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5)开发轴由滨水公共节点向外发散,连接居住区,在放射型发展脉络中形成滨水线与用地开发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1.2  WID 理论的技术流程

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周期与开发模式,WID 模式的发展主要分为五个阶段(表 1):

表1 WID 城市开发模式的各个阶段及内容


疏津阶段。滨水景观作为独特的城市资源,确保其资源品质和生态系统健全是未来推动整个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基础,也是后续吸引各方关注与投资的关键。因此,在该阶段,应该对滨河实施生态修复,使其水环境、水品质等得到全面的修复、升级,巩固自然本底。

点穴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历史资源进行综合梳理,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合理的引导,引入大型土地开发商,依托滨水景观打造核心主题空间,如滨水生态公园、生态湿地、滨水广场等。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滨水景观不被过度开发,还可以确保滨水区核心公共节点的开发品质,构建老城向外发展的驱动力。

聚气阶段。在完成点穴阶段后,应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与次级空间节点的建设,连通滨水绿色廊道。通过对现状居住空间环境的改善和对新居住用地的开发,吸引人气,进一步完善整个城市滨水区空间节点的建设。

通脉阶段。依托已经建成的滨水空间节点,建立完整的滨河游览体系,完成对滨水环境的提升。通过对多种慢行体系的打造,丰富人们对滨水游憩空间的体验感,以提升人气。

融城阶段。在此阶段,WID 城市开发模式下的城市滨水区会以滨水特色空间为“骨架”,通过各个特色空间节点的塑造、公共交通网络的完善以及滨河游览体系的打造,向周边腹地渗透,形成联动发展。


2  国际滨水区 WID 开发实践


2.1  WID 开发周期

综观国际滨水区开发或码头地区复兴实践,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原先主要承担的两种功能:一是城市重工业区;二是城市港口物流或资源性产品及货物的吞吐。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区域原先的产业逐渐衰退,港口功能最终被废弃。

以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区、伦敦码头区、横滨港未来 21 区为例,这些区域都是通过对滨水区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实现了滨水地区的复兴与繁荣。梳理这类城市滨水区开发或复兴的经验,可以发现,WID 模式的开发周期一般为 15~20 年(表 2)。

表2 国际典型滨水区开发案例


2.2  WID 开发模式

通过对世界 63 个不同尺度和开发模式的滨水区规划案例的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其与国内滨水城市进行横向对比,筛选出六类开发模式共 24 个滨水典型案例,作为滨水开发的参考借鉴(图 1)。

图1 六类滨水区域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


商业推动型:即依托特色商业、美食、休闲多功能复合的滨水地区;

旅游推动型:即借助河流及沿线景点,开发水上游览线路或滨水步行游览;

历史资源带动型:即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落后的滨水地区的活力;

综合利用型:即与周围居住社区有机结合,建设多功能的城市公园;

滨水工业转型型:即修缮改造码头、旧厂房和仓库,置换创意娱乐休闲功能;

生态提升型:即整治河道水质和风貌环境,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宣传展示公园。


3  南通通津九脉样本案例

南通通津九脉包括以濠河环城水系为原点向四周放射的九条水脉,分别为城山河、西山河、南川河、通甲河、金通河、秦灶河、幸福河、通扬运河、任港河和姚港河。南通九条特色水系与濠河相连,是南通最富有特色的城市格局(图 2)。

图2 南通通津九脉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九条水脉各具特色,又与濠河相连,是一个有机整体,九脉流经城市建成区,旧的滨水用地复兴及九脉与城市的关系被视作是此次设计的重点。

通过对公众认知、自然本底、特色资源、景观营造等方面现状的解读,得出九大核心判断,即九脉的空间现状问题判断、九脉的公众认知要素判断、九脉的自然本底判断、九脉与世界滨水景观的差距判断、九脉与南通城市关系的判断、九脉的空间特色资源判断、九脉的观览游憩体系规划技术判断、九脉的景观营造技术判断以及九脉的特色空间综合判断。

基于九大判断,明确三个发展目标:宜居赏憩的都市之脉、观江望山的生态之脉、融古汇今的文化之脉。对九脉的发展目标和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并落实到空间上,划定主要功能区、开放空间和生态涵养区段(图 3)。

图3 南通通津九脉城市设计功能分区图


通过总体设计、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生态修复、游憩体系六个专项规划,依据九条水系自身的区位特征、优势资源、自然本底和分异特色,对九条水脉进行发展定位:任港观江、通扬兴业、幸福联城、秦灶清溪、金通忆趣、南川揽秀、城山望山、西山游园、姚港引港。

例如,任港河东接濠河,西通长江,以曲折蜿蜒之势构筑观江视廊,规划通过慢行游憩体系提升滨水休闲活力,置换入江口港口工业,复兴码头区,打造入江口商业、办公、休闲一体化的区级中心;通扬运河连通老城和唐闸地区,沿河遗存众多工业遗迹,盐业文化、纺织文化、运河文化一脉相承,规划充分挖掘其近代工业文化特色,使未来的通扬运河沿岸地区成为集聚历史文化、休闲娱乐、创意产业等功能的特色区域。


南通通津九脉特色空间开发分为疏津、点穴、聚气、通脉和融城五个发展阶段,开发时间为 2012 年至2022 年,共 10 年;依托九脉周边用地的联动开发,开发时间为 2022 年至 2032 年,共 10 年。南通通津九脉WID发展模式总的开发周期为20 年。

疏津阶段:以修复河道生态基底为目标,吸引投资,提高生态效益,在南通通津九脉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活水公园、生态浮岛、水上森林等水生态修复设计理念,把滨水生态的恢复作为 WID 开发模式启动的第一步。

点穴阶段:通过政府规划开发项目,一级土地开发商进驻,打造核心主题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及核心滨水生态公园景观建设,在九脉与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交汇处形成四个城市副中心;在九脉与主要道路交汇处形成八个区级中心及沿线若干个组团中心。

聚气阶段:完善公共交通建设,通过现状居住空间环境改造和新的滨水居住用地开发,引导产业发展,具体在九脉设计过程中重点打造通扬运河—城山河水上游线及滨水慢行游线。

通脉阶段:建构滨水慢行体系,滨水环境得到提升,通津九脉特色空间建设完成。融城阶段:九脉带动周边城市空间整体环境提升,土地溢价明显,周边土地价值显著提高,九脉沿线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成为周边公共活动聚集地。


4  郑州贾鲁河样本案例

贾鲁河位于我国淮河中游区域,是沙颖河的主要支流。贾鲁河发源于密县圣水峪,流经郑州、中牟、尉氏、鄢陵等地,于周口市川汇区流入沙颖河,全长 255.8 km,流域面积为5 896 km2,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贾鲁河郑州市境内的流域总长为 137 km,作为郑州市最大的防洪排涝河道,其存在水面狭窄、水质污染、河道局部淤塞、沿岸生态环境差等问题。沿岸一千米范围内的区域也存在以下问题:空间元素混杂、滨水用地单一、风貌缺乏统一、滨水特色不足、环境质量参差不齐、水体功能单一、文化彰显不足、滨水活动匮乏、植被景观单一、植被层次单调。贾鲁河已经成为城市向外辐射发展的阻碍。

基于贾鲁河现状特征分析和郑州打造水生态城市的契机,贾鲁河沿岸城市设计方案提出水生态、水文化、水生活三位一体的设计目标,应用WID 模式的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的基础上,尊重贾鲁河整体的景观特征,提出“三脉三核五区五园”的规划空间结构(图 4)。

图4 郑州贾鲁河沿岸城市设计整体规划结构图

“三脉”指生态绿脉、历史文脉、都市商脉;“三核”是沿岸着力打造的西流湖休闲核心区、花园路生活核心区和龙子湖北科教研发核心区;从上游至下游分为生态涵养区、城市游憩区、都市生活区、农业观光区和科教创新区五个滨水分区,即为“五区”;“五园”指“五区” 中着力打造的夏商周文化生态公园、西流湖城市公园、贾鲁河活水公园、圃田泽生态公园和龙子湖生态公园。规划形成“绿水绕中州”的城市空间格局(图 5)。

图5 郑州贾鲁河沿岸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郑州贾鲁河滨水特色空间 WID开发过程分为疏津、点穴、聚气和通脉四个发展阶段,开发时间为 2013年至 2022 年,共 10 年;最后的融城阶段依托于贾鲁河周边用地的联动开发,开发时间为 2022 年至 2032 年,共 10 年。郑州 WID 发展模式总的开发周期为 20 年(图 6)。

图6 郑州贾鲁河沿岸城市设计示意图

在项目分期实施过程中,将 60 km2滨水范围从截污、生态、景观、城市设计等方面,细化为水清、水畅、水美、水荣、水活五大工程,将 WID模式的滨水引导开发转变为项目化过程(图 7)。

图7 郑州贾鲁河沿岸城市设计WID 示意图

水清工程:主要包括砾石与植被的岸边拦截带设置、岸边人工湿地构建、生态清淤以及生态护岸等几个工程。针对性地分别应用或综合应用于不同地段,以达到提升水质的目的。工程年限为 1~2 年;工程总覆盖面积为 708.15 hm2;工程布点在都市核心区、农业观光区、西流湖城市公园。

水畅工程:主要包括绿道规划、慢行游憩等几个工程。工程年限为 1~2年;工程总覆盖面积为 1 321.3 hm2;工程布点在西流湖城市公园、城市中心区、农业观光区。

水美工程:主要包括景观亮化、景观小品设计、滨水眺望、植被设计等几个工程。工程年限为 2 年;工程总覆盖面积为 7 124.3 hm2;工程布点在西流湖城市公园、生态活水公园、科研创智区。

水荣工程:主要包括商业布点、旅游产业规划、科教创意园等几个工程。工程年限为 3~5 年;工程总覆盖面积为 5 482.1 hm2;工程布点在西流湖城市公园、城市中心区、科研创智区。

水活工程: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公园、运动健身乐活园、生态教育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水上节庆活动等几个工程。工程年限为 5~10 年;工程总覆盖面积为 8 812.7 hm2;工程布点在西流湖城市公园、城市中心区、生态活水公园、科研创智区。


5  结语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游憩休闲、娱乐交往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滨水区作为环境优美、城市公共活动集中的核心区域,已经成为理想的公共开放空间。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滨水区也由原先的城市边缘地区转变为城市中心。

本文所提出的 WID 导向下的城市开发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总体结构、功能布局、生态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多个方面,将城市滨水区与内陆区域在空间上衔接起来,并通过合理的开发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

杨俊宴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夏歌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陆小波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来源:城乡规划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 文章

我要发布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