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的困境是一个全球城镇化、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江苏省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提出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在乡村环境改善、人居品质提升、集体资产增值和农民家庭增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规律、契合实际的乡村发展与复兴的新路径,使“繁华都市”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为探索中国乡村振兴路径提供“江苏经验”。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关系的必然规律
中国作为传统农耕国家,一直以来以乡村作为主要栖息地,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营建了与自然、山水、田园高度相融的村落形态和诗意人居,但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中国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剧烈变迁和深刻转型。构建协调的城乡关系是国际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准确判断,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在认清城镇化和城乡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乡村发展的实际,重新认知乡村价值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2 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规划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引领的基础环境整治阶段(2002-2011年),主要以村庄整治为主,重点解决突出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工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等。
二是以美丽乡村为引领的人居环境改善阶段(2011-2017年),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美化、道路通达水平、历史文化保护、建筑风貌特色化、基础设施提升、长效化管理等。
三是以乡村振兴为引领的多元价值挖掘阶段(2017年至今),进一步关注在村域、镇域或县市区域内统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修复、人才培育、治理创新等方面的工作,由点到面、由村庄到区域,全方位地发挥乡村的多重功能价值。
3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实践的四方面突出经验
组织模式:省市县主导,多方投入与政策供给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了完整的联动工作机制。江苏省、市、区、县主要部门成立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形成“上传下达”的协调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特色田园乡村聚合使用。同时,汇集了规划设计、产业策划运营、生态修复保护、乡村工匠及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的参与,让一部分村庄“先发展起来”,先发展带动后发展,推动突破点到基本面、提升面的整体发展。
发展模式:探索谋创新、促增收的乡村致富途径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目的是让乡村发展“更上一层楼”,其首要目标是促进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一方面,分析梳理村庄发展资源,确定村庄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确保村集体在发展中充分获益,通过增加土地空间供给,提振乡村特色产业,以股份合作、项目带动、资产经营、服务创收等方式,推动实现集体资产增值的目标。
▲ 图 | 溧阳牛马塘村薯类特色产业链
▲ 图 | 溧阳牛马塘村建设
设计模式:高层次、汇民智的推动设计力量下沉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中尤其注重“特色”,不仅注重物质空间的外在表现,更注重其所支撑的驱动力,具体表现在创新的设计力量和设计思维。江苏在全国范围内优选专业水平高、乡村设计经验丰富、社会责任感强、愿意服务江苏乡村规划建设的优秀设计师。同时,鼓励创新设计思维,推动特色塑造,为避免乡村文化异化、乡村特色被城市化吞噬,提出向传统学习、向乡土学习和向村民学习的思维。
▲ 图 | 溧阳塘马村设计的村民视角
建设模式:倡导微介入、重改善的多元建设方式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提倡对原有村庄进行“微介入、重改善”的方式进行提升。一方面,在保护村庄特色的空间肌理、格局与形态的基础上,注重新老村庄空间形态的融合。另一方面,注重对村庄闲置、存量资源的利用。对村庄的闲置土地、农房、厂房、公共建筑等进行“盘点”,通过与各种利益主体的沟通与协商,采取购买、租赁、收回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闲置资源的活化再利用。
▲ 图 | 溧阳牛马塘村空间形态
▲ 图 | 溧阳塘马村村民中心设计与实施效果
4 特色田园乡村实践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第一,坚持城乡融合,引导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互动
乡村振兴并不是一味的向乡村“输血”,而是要充分激活乡村的“造血”能力,要通过打通城乡之间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渠道,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要发挥特色田园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平台作用,吸引城市的人才、资本、科技和金融等要素有序进入乡村,充分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为新兴的业态提供理想的工作场所,同时也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地创业就业的机会。
第二,注重整体统筹,推动乡村振兴由点及面,走向区域一体
乡村振兴不是某几个乡村的振兴,而应该是乡村片区实现整体的振兴。一是基于经济联系、空间分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出发实施联村共建,从而推进实现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和节约资金等目标。二是基于城镇化和城乡关系的考虑,从县(市、区)层面统筹考虑,结合镇村布局规划,统筹全域乡村振兴空间协调。三是构建区域联动基础设施,将乡村振兴节点串联成线,以线带面。
第三,多元共融: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推动协同共享
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还需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平台、政府平台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和管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性,推动各类主体之间多元共融,协调共进,共同激活乡村发展资源,实现乡村多元价值。
第四,共同缔造:建设高质量的品质社区,实现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最终是人的振兴,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改善村庄的物质环境,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给水平,建成高质量的品质社区,提升乡村对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实现现代化,构建政府、村委会、乡贤、村民等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架构,发挥弘扬乡贤文化,发挥引领、示范和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完善乡村建设村民议事制度,形成持续有效的治理格局。
本文撰稿:张伟、徐宁、胡剑双
作者:
张 伟,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正高级高级工程师。
徐 宁,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高级城乡规划师。
胡剑双,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高级城乡规划师。
来源:《城市规划》2020年第11期P97-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