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编制审批 >

驻村规划师视角下的“设计下乡”工作方法探讨

设计师编制审批 2020-11-07 09:59:27 3915阅读

引言

随着近年来乡建热潮的不断升温,“设计下乡”这个词广泛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8年9月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大幅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通知》提出,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相关工作将围绕因地制宜确定设计下乡服务重点,探索建立全方位、全行业设计下乡组织形式,组织动员各方设计力量下乡,推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设计下乡服务方式,注重挖掘培养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建立服务平台,加大支持力度等七个方面进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到设计下乡运动中去,对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和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来说,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组织力量。笔者所在的陕西省村镇建设研究中心团队进行着持续多年的设计下乡实践,分别在陕西省杨陵区、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和延安市延川县进行长期的驻村陪伴式下乡实践,以“驻村规划师”的身份投身于村庄建设中,针对不同的村庄情况,我们开展不同形式的“设计下乡”工作模式。那么对于驻村规划师来说又该如何有效的开展设计下乡工作呢?本文结合笔者在延川太相寺村下乡实践的亲身经历,针对驻村规划师的设计下乡工作特点及工作角色进行探讨,以具体事件为例对如何扮演好驻村规划师的角色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正在下乡或即将下乡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

北斗城乡工作室“设计下乡”部分成果


 2.驻村规划师设计下乡工作特点 


2.1身兼数职

在当今设计下乡探索初期,政府、市场参与的方法路径、分担的角色都不明晰,导致社会各组织的设计下乡动力不足,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作为高校、作为专业研究学者等具有研究和公益性质的团体,就成了“设计下乡”的先锋群体,同时也是现阶段“设计下乡”的主要参与人员。所以对于众多普通村庄来说,知识分子团队依旧是不可多得的外来资源,这些原本应该由各个行业专业人员负责的工作最终会落在那些仅有的下乡人员的身上。

2.2探索实践

不同的村庄有着各自独特的特征,适合各自发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会不一样,作为一名驻村规划师,进入乡村时总会是茫然的,因为自始至终乡村规划的体系和内容都没有明确,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设计下乡模式可供借鉴,一切都在不断的摸索。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地方实际,因地制宜的进行实践,用专业的态度去探索每一个乡村的发展路径。

2.3全程陪伴

村庄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村庄环境变化多样,再规范的图纸也难以保障建设的完整实施。所以,驻村工作是必须的,那种想要通过简单的调研就做出符合实际的村庄规划的想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故事永远发生在现场”,学习村庄、深层次的了解村庄,在调查中发现真相,了解村庄真实诉求是我们的首要工作任务。从“嵌入”到“融入”,做专业的事,尤其要做村委会、村民因意识和能力不足而做不了的事,从而成为村庄真正需要和接受的人。


3.驻村规划师设计下乡工作角色 


3.1 协调者

目前,部分地区的村庄社会处于失序状态,“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也有着或深或浅的矛盾,而在推动乡村建设的事业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跨越“官”与“民”的界限,寻求比以往更多的主体参与协作。这就需要基层政府更加强有力的工作深度才能保证规划项目的更加顺利的实施。当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不够强或与村民之间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时,驻村规划师就要起到协调者的角色,作为秉持客观中立态度处于行政管理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更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可以有效协助政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当政府与村民的思路有出入时,也可以在理解群众诉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反映问题,寻求既符合法律、法规,又能满足政府和群众双方需求的解决办法。


3.2 新村民

当今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多数村庄的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力不足,村中能人缺乏,村民自建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充分,需要我们去做“新村民”弥补这方面的缺失。镇村有工程建设,我们做“指导员”;村里来了重要接待,我们是“讲解员”;村里想引入项目,我们加入“招商团”……运用研究中积累的专业知识,抓住良机,进行各方统筹并且不断提出解决方案。帮助村庄获得资金、与其他领域衔接、活用制度等直接性的支援;以及为当地的居民活动团体、企业和政府部门能更高效的展开活动,构建相应的机制体制等间接性的支援……连结起当地的人才、资源与创业者,理解对方的兴趣与关心的事物基础上进行良好的沟通,发掘有潜力成为社会创业家的人才并协助他们的工作,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实实在在的为帮扶当地村民、推动当地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3.3 引导者

村庄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政府、企业、学界不能只是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而是应立足于沟通、宣传、教育、陪伴,让老百姓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真正承担起主体责任,心甘情愿的去建设村庄、发展村庄。作为驻村规划师,我们就是要汇聚各种力量,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促使其自主担当村庄建设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我们还需要去发挥专业优势,运用专业的知识素养和综合的协调能力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帮助规划实施落地,确保乡村按照规划不打折扣的进行建设。过程中,对当地村民无法理解的规划内容及时做以解释,让村民在村庄建设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价值,由被动建设变为主动,使村民可以在自身参与建设的项目中体会个人成就感、对村庄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在团队有限的下乡过程结束后,也可以为村庄下一阶段的自主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是一群乡村规划与建设专业研究人员,我们带着知识、设计资源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新鲜血液,我们恰恰希望从研究者的视角去观察乡村振兴到底需要什么资源,我们又能真正提供什么?作为驻村规划师,在村庄建设中要承担好各种角色,及时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完善,使实施更有效。我们是新村民、引导者、协调者。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思考,将这些角色在不同阶段进行较好的诠释,最终发挥一位专业人员的最大价值。


4.延川太相寺村实践 


4.1协调矛盾,建立信任 

一开始我们按照空间规划建设调研清单做了常规调研,在掌握了村民和村庄的基本信息后,团队尝试以乡村建设为直接切入点,按计划推动村庄建设项目,但发现根本无法进行,部分村民非常敏感,一直处于警惕和怀疑的状态,当我们与他们交流时反馈的信息都是“我们啥啥都好”,还有部分村民处于观望和漠视的状态,并不去应和我们。我们开始反思原因,经过分析,有了以下两点结论:1、刚进村,在村民对我们还完全不信任的情况下马上去推进活动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引导他们干活,只能借助村委会的力量。2、目前村里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民心不凝聚,不适合过快的推动建设项目的实施。因此我们转变思路,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去发掘村民当下真正关心的事以及这些事情背后所积压的矛盾,做一名协调者,尝试去解决,从而在凝聚民心的同时也建立起我们与村民之间的信任。过程中,我们以“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持续深入的调查,充分尊重在外村民的参与感,鼓励他们结合在外所学通过微信群提出自己的见解;前往村民集聚的地方或者农户家里详细询问情况。在看到我们的真诚之后,村民也开始变得不那么警惕,对我们敞开心扉,讲述心中的不平与困惑。

在和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村中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因为各方利益无法平衡问题而被搁置,进而使得村庄的干群关系愈加紧张,冲突持续发酵甚至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矛盾。例如村庄用不了自来水问题、村庄用电问题、苹果地流转问题等。团队随即成立各个协调小组,尝试一件一件的去解决,以太相寺村自来水风波具体事件为例,村里经常出现自来水修了不能用、用了水价高、坏了没人修等问题,团队对此立即向包抓镇长、村三委反映、商讨。一方面,充分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及时在微信群聊中实时向村民公布进展情况,和村干部一起向村民解释自来水用不了的原因,另一方面,站在村民角度和村干部一起向上级反映,极力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向县水利部门提交了检查维修申请。慢慢的,村干部懂得了要与村民及时沟通的重要性,村民也开始理解村干部的难处,双方的信任感逐渐增强,而我们也逐渐的被村民认可,我们不再是“外来参与人员”,而是真正融入了村子。种种改变,为后来共同缔造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

调研清单

部分调研清单(团队自制)

团队成员与村干部一起调查自来水问题(上)、包抓镇长入户了解村民情况(左下)、《人居环境整治条约》讨论会(右下)


4.2立足长远,指引方向

太相寺村作为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自身存在着的资源和值得传承的风俗文化是十分富有的。但与那些处于经济稍发达地区、建设完整、活化程度高的示范型传统村落相比,和众多处于偏远贫困地区的传统村落一样,因其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经济条件贫困等原因,成为处在现代社会之外的边缘化聚落。其“传统村落”的名号并不普遍为外界的学者甚至村民自己所知晓,更别提保护与发展。而它本身所富含的“太相寺会议”“毛主席旧居”等历史文化故事与资源也缺乏被外界了解的渠道。因此在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团队并没有按照原计划直接投入到村庄的建设中,而是作为一名有着专业知识的新村民,对村庄的发展进行各方面的支援,走出“传统—现代”二元对立或二元选择的困境,推动村庄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以推动村庄的产业发展为例,在太相寺村,我们不断进行走访调研,了解村庄的现存产业以及村民个人诉求,针对主体产业进行现代化知识普及,聘请专业人员对村民进行指导,对于特色产业发挥专业特长进行众多支援活动,开展了“香猪”品牌包装设计、自媒体平台运营陪跑、规模化养殖基地的建设申请等一系列有助于产业兴旺的工作,过程中,发现村庄的养殖能人、产业达人,开展线下产业发展推进交流大会、疫情期间的线上上元大聚会,让他们分享经验,让其他村民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养殖技巧,一起开办养殖合作社,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团队还为太相寺村更新创建了百度百科词条。把太相寺村的基础信息、优势、产业等重要资料按照百科创建规则融入其中,为村庄对外提升影响力,扩大知名度、对内提升村民自豪感,客观记录村庄当下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公众号:百度词条“太相寺村”,让村民引以为豪!https://mp.weixin.qq.com/s/EGL2_QBk2GGZ6SPvqWrSCA)

自媒体平台运营陪跑(上)、村庄发展大讨论现场(左下)、香猪品牌包装设计(右下)


4.3全程陪伴,共建家园

村庄建设阶段是需要各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展开各项实践的关键时期。对于驻村规划师来说,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做好一名引导者,带领当地居民学习规划、尊重规划,提升老百姓对村庄规划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体规划意识,引领他们发掘村庄本身存在的价值,找到村庄的发展方向,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在太相寺村,面对西部地区集体资源不足的情况,我们尽自己所能创造条件并以身作则,带领村民投工投劳自主建设,激发村干部带动群众工作的积极性。我们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低技术、低成本的建设方式以及运用本土材料、邀请本地匠人、充分发挥村民建设智慧等方法,最大限度节约建设成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我们引导村民去提出自己的方案,从开始的“啥都好”,到现在的“我认为哪还能更好”,越来越多的村民表现出合作的意愿,外出的村民也时常通过微信跟我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为村庄的建设出谋划策。

以三轮空间节点建设为例,2019年11月,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太相寺村干部带领村民一起进行第一轮村庄公共空间节点的建设。我们不断的鼓励村民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到建设中去,激发他们自主建设家园的意识,而村民也从刚开始的拘谨和顾虑逐渐变得主动与热情,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方案的探讨,有些村民甚至主动将自家的材料和运输工具贡献出来,最终建成了高质量的空间节点。疫情期间,太相寺村包村领导及村两委带领村民主动展开第二轮公共空间节点建设,线上向我们征求方案设计,我们与村民多次进行线上通话,不断提供建设意见,老乡们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灵活的调整,最终很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将四个过去无人管理的消极空间建设成为供村民活动的小广场。2020年8月初,第三轮节点建设已经形成团队提供设计图,村委组织村民共建的模式。经过两天的建设,原本杂草丛生、凌乱不堪的场所变得开敞明亮,使整个广场符合多个年龄段村民的需求,老人们在这里喝茶下棋,孩子们在这里嬉闹玩耍……同时也为我们之后展开其他方面的问卷调查奠定场所基础。

第一轮空间建设节点成果(左上)、第二轮建设线上指导图(右上)、第二轮节点建成图(左下)、第三轮建成图(右下)

团队致力于开拓村民的眼界,提供发展的多种可能,针对传统村落的特点通过教育提升村民的现代化意识,最终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多项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因地制宜,迅速调整研究视角、工作方式和项目类型。整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好新村民、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因为三重的角色定位,使得我们顺利的成为政府驻村代表、村干部、知识下乡志愿者,成为了各方的利益维护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各级政府与村民的信任,村民对我们更是知无不言,从而使深度观察和实践成为了可能。


5.未来展望 

5.1政府加强制度建设,营造更好的“设计下乡”环境

作为第三方参与者,我们只是乡村建设的补充力量,当地的政府才是最核心的领导力量。不论我们作为引导者还是协调者都只是对政府的专业或能力欠缺的弥补,而村庄想要长期的发展下去,政府领导班子就要担起大责,建立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监督机制,以产生经济效益的乡村营造为目标,开诚布公的说出存在的问题,营造一个稳定的、可以激发更多经济行为的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设计人员”进入乡村。让参与者运用自己的技能特长,思考用何种方案,何种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设计下乡”人员的作用也会发挥到极致,共同带领群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2 社会各界提高介入乡村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并发挥作用

回顾发达国家和我国优秀的乡村建设案例,社会各组织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发挥的积极力量不容小觑。他们在资金筹集、社会宣传、文化熏陶、技术支持、环境保护、公众监督等方面的帮助为乡村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交通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良性互动。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都市政策科学学院飨庭伸教授的一本名叫《社区营造工作指南》的书中就介绍到了创建街区未来的63个工作,各行各业的人积极投身于社区营造的热潮中去,推动着整个行业积极发展。因此,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社会各界专业人员应该提高介入乡村的积极性,培育并构建稳定完善的下乡组织,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一起组成“设计下乡”智囊团来把乡村建设这件事情做深、做实、做专业。

5.3下乡人员主导式规划向陪伴式规划转变,激发村庄内生动力

采用陪伴式规划并不断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乡村地区造血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下乡人员应转变工作观念,由主导式规划向陪伴式、参与式、引导式规划转变,变“我来规划”为“共同规划”,打破村民被动接受式规划,唤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结合当地特色,针对多人共享、使用所需的自主管理方式,持续提供方法提案。在当地创造生计,建立稳定的自主经营体制一直是这个行业的难题。而我们所尝试的是,置身当地,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资源,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实践,将他们转化成新的生计从而建立自给自足的经营体制,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助力。


6.结语 

初出茅庐的我,在本地众多村民的大声鼓励中,不管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乡村建设的一员,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希望今后继续怀着热血之心、坚定之心、好奇之心、乐观之心及想象力,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去,用专业的态度去研究每一个乡村的发展路径,用热诚的心去对待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人,解决每一件事。如果有人和当时的我一样,想要参与乡村建设却不知怎么开始的话,不妨将本文作为参考迈出第一步,希望对你的“设计下乡”工作有所启发。


(注:所有未标明来源的图文均来自于共同缔造团队)


参考文献:

[1]雷连芳,段德罡,阮建,王瑾. “设计下乡”杨陵村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研究——以上川口村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1.

[2] 飨庭伸,山崎亮,小泉瑛一,金静.社区营造工作指南:创建街区未来的63个工作方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

[3]曾献君,林兆武,高银宝,张虹.“设计下乡”引导下的乡村振兴模式与策略——屏南县龙潭村村庄规划志愿服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4):55-57.

[4]叶露,黄一如.1958-1966年“设计下乡”历程考察及主客体影响分析[J].建筑师,2017(06):91-99.

[5]叶露,黄一如.设计再下乡——改革开放初期乡建考察(1978-1994)[J].建筑学报,2016(11):10-15.

[6]韩莉莉.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及其对乡村规划的启示分析[J].财经界,2020(24):244-245.

[7]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引导支持设计下乡  提升规划建设水平  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需要“设计”下乡[J].领导决策信息,2018(44):10-11.

[8]张颖.住建部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J].中国勘察设计,2018(10):10.

[9]张惜秒. 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3.

[10]刘瑞莹.我国乡村建设历程及乡村规划师制度探究[J].城市建筑,2020,17(22):63-66+110.

END


致谢

感谢关庄镇人民政府、太相寺村村民的信任与肯定,感谢段德罡教授、吴锋老师和工作室其他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感谢蕾蕾师姐、洁雅师姐、静文师兄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工作室其他师兄师姐和小伙伴们的热心帮助,感谢北斗工作室提供的学习研究平台!


作者:姚柯辛  

来源:北斗城乡规划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