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编制审批 >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盈江县大寨村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

天涯编制审批 2020-10-12 11:05:43 3474阅读

摘要: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更多的关注乡村振兴引导带来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变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保护传统村落地域文化为前提,通过对德宏州盈江县大寨村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大寨村历史环境要素现状及保护更新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乡村振兴的理论要点出发,提出乡村振兴下的大寨村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保护更新;大寨村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并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2] 。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保护是相互支撑的共同体。


传统村落在自然的背景下形成,又融合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信念,它包含着自然与文化之间契合的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在农耕文明中产生,从传统建筑的保护到多元融合下“场所”的保护,从历史的审视到文化生活的回归,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加注重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各个有机要素联系的整体,他更强调综合性、动态化和具体化的保护。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村落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因此,加强乡村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使传统村落更有活力,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凝聚力。


2 村落现状分析


盈江县的传统村落具有丰厚的景颇农耕文化,代表着人类的生活智慧,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大寨村大寨自然村位于云南省滇西地区,隶属于德宏州盈江县旧城镇旧城村委会,东经 98° 07',北纬 24°74',海拔 850 米。村域面积 2.6 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 1200 人的傣族村落, 是历史上“蜀身毒道”必经的主要出口集镇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大寨自然村与旧城街、镇政府相连接,是旧城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作为盈江县的第一批传统村落,于2013年登陆世界遗产名录。

图1 大寨村区位图


2.1 人居环境现状

大寨村依山傍水,地势平坦,村内巷道规划布局整齐有序,有河水流经街巷和人家。在选址建设时间距紧凑、有序,大寨村以规则式横纵4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大街、小巷”的两级交通体系,形成“井”字状的街巷格局。

图2 大寨村村落格局


大寨村由于临旧城镇镇区,现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寨西边临香额湖电力线严重影响自然景观风貌;现状电信线和公厕布置还不够完善;缺少垃圾收集箱和转运站;缺少现状供水数据。由于历史原因,村落保护意识及管理措施不到位,部分地段居民新建修缮的房屋采用现代结构材料使得大寨传统风貌日渐消退。


2.2 街巷空间特色分析

大寨村地势平坦,村庄街巷布局整齐有序,整体格局受旧城镇主干道影响,以西北向机动车街道向外发展,旁生里巷,最终形成“西北向大道、东北向小巷”的街巷格局。

街巷空间形成了主次分明的线性结构特征,建筑布局以“街”空间为主面,由建筑的主要朝向面构成。巷多由建筑山墙向面和院落围墙构成。线性带状的街巷将院落、广场、农田以及古树、古井等历史环境要素相串联形成“自然环境要素(山体、农田)——入口广场——街巷——院落——传统建筑——其他历史环境要素(古井、古树)”丰富的空间序列。


大寨村的街巷空间保留了传统的格局,但由于受地形限制,规划区内道路不能形成环路,通达性较差,存在断头路现象, 无停车场,回车场等设施,缺乏道路高效性;道路宽度不一,某些路段过窄,路况较差,不易于车辆通行;部分道路转弯半径较小不符合国家规范,在转角的地方存在一定的障碍物,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3 传统建筑资源分析

村落具有文物保护单位培龙寺和刀家大院,民居建筑以滇西典型的四合院建筑为主,建筑平面形式主要有前院式、三房一壁、四合院、两房两壁,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保存较好。


建筑结构以穿斗式、土木结构为主,以木梁承重,硬山顶,瓦屋面施瓦垄,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封闭独立的建筑群,庭院与建筑融为一体,除正屋外,两侧配有如客房、厨房、柴房、农具房等附属用房,比较注重内采光,以砖、石、土、木作墙维护,部分老房子使用竹片做墙,长方形的房屋都建得高出地面部分距离,以防潮湿,色彩朴素,形式简洁。村落建筑集中连片分布,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图3 大寨村建筑形式分析


大寨村除培龙寺、刀家大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存较好之外,其余建筑与传统风貌有冲突:和史风貌特征冲突较大的新建筑(在建筑高度、色彩、风格、体量上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由于近年来村民不科学的建设手段,村内出现了原真性相违背的现代材料,例如民居中出现了大量的彩钢瓦和瓷砖装饰,严重影响了村庄的历史风貌,傣族文化正面临被现代文明冲击,民族文化特色弱化和逐渐消失的问题。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大寨村为傣族聚居村落,是秦代“蜀身毒道”必经的主要出口集镇之一。由于位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大寨与滇中昆明、滇西大理交流比较密切,其民居建筑形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受到较大影响,处于多文化汇集之地。

由于大寨村目前旅游产业较为薄弱,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村中生活的主要群体为老、弱及妇女儿童,部分民居建筑常年没有人居住。原著居民作为传统卫华保护的载体,承担传播文明、历史文化教育等重任,随着村落空心化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大寨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临较大的挑战。


3 乡村振兴下的大寨村保护更新策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村落发展的总要求,传统村落在选址、布局,地域、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典型的特征,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居民逐渐迁出,原著居民不断流失,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应该从新的功能、空间与人的关系中保护历史环境要素,同时又从产业引导等方面促进村落经济发展。


3.1 基于产业兴旺的保护更新


(1)强化第一产业中重点经济作物的发展

大寨村农作物以晒黄烟、马铃薯、水稻等作物农业产值较高,具有发展特色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在发展上,应进一步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立体气候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咖啡、香料等作物,挖掘坝区现有耕地潜力、主要是水田的产出率的前提下,做好做足冬季文章。稳定冬玉米面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扩大冬季马铃薯种植规模,提高加工型、鲜食外销型的种植比例,提高良种率;培育外销型冬早蔬菜产业,要选择以高价值、耐贮运的品种,如“三茄”作物、鲜食玉米、瓜类等。


(2)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目前,大寨村以农业产业为主,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较为薄弱,未能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大寨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浓厚,企业带动不明显。


(3)合理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保护促进旅游

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传统村落的活态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实惠,使其切身体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变“被动”保护为“主动”的参与保护,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2 基于生态宜居的保护更新


(1)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村落环境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传统村落进一步实施安居工程、温饱村、重点村、小额信贷等扶贫项目,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全面、整体保护村庄山水格局及自然资源

严格按照大寨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所划分的区划界定及区划管理规定,对传统村落自然环境山、水、田、树四个自然要素及周边建设进行管控,新建建筑禁止侵占现状农田,开挖周边山体或在山体上进行新的建设活动;严格保持山上植被,禁止大面积的非法砍伐;严禁侵占古井,禁止生活用水或污水随意排放污染破坏水系;村庄内的圆柏古树严格保护,禁止其周边一切建设活动或环境污染。


(3)严格实施建筑风貌的保护

保护沿街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保持街巷及两侧建筑的原有尺度关系,重点保护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墙体勒脚、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等的统一性、连续性和视觉景观的完整性,使历史街巷景观得到延续;加强对主街及其周边空间环境,尤其是对村内的彩钢瓦建筑风貌整治。


(4)进一步加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定期对传统建筑等级进行评估,在现状建筑风貌划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对建筑所划分的保护分级,对其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建筑总体应保持传统地方建筑风格,包括建筑材料、尺度、比例、色彩、新建、扩建、改建的一切建设也必须与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要及时整改。


一是对建筑采取保护修缮、改善更新、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的分类保护和整治措施;

二是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

三是对于建议历史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和修缮;

四是对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延续建筑外观形式、风格及色彩,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装饰物等,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和使用条件;

五是对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且建筑质量较好的其他建筑,可加以保留;六是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不佳的建筑,应采取整治或改造等措施,使其风貌协调;其中严重影响格局、风貌或质量很差的建筑应拆除[3][4]。


3.3 基于乡风文明的保护更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最主要的是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与村落发展,因此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精神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描绘乡村的美好未来。


(1)对传统社会组织模式与传统的管理

保护傣族、景颇族特色的社会组织模式,保持以血缘与地缘共同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延续《村规民约》在现代社会中的管理形式。


(2)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传承传统村落民俗、礼仪、节庆、饮食、曲艺、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文化遗产。对口头传说、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进行记录与整理,对传统文化遗产和传承人进行搜集和登记,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公布和档案建设工作。通过奖惩措施,鼓励其传承人传授、传播优秀文化文化。保护现有活态文化生活,保持现有村民的生活状态,将整个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空间,各种文化生活融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的展示、宣传。


(3)保护承载传统文化的空间

做好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建档和挂牌工作。在做好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普查的基础上,将村内各类文化空间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文化空间的档案和资料库。同时,完善文化空间的标识系统,做好文化空间的挂牌工作。


3.4 基于治理有效的保护更新


(1)完善相关政策

进一步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具体负责行政与资金筹措和管理及设计与修缮的审批、指导、督查。进一步鼓励成立民间保护利用协会,增加村民和社会各界对大寨村村落的保护意识。建议组建以镇、村为主导的旅游开发利用机构,确定开发利用主体。


(2)技术人才保障

引进传统村落保护相应技术人才,定期开展保护模式、利用模式、民生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旅游协调编制项目发展专项策划。


(3)制定政府引导和奖罚分明的管理措施

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优秀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的合理利用模式;参照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保护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动力给当地村民带来实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进一步加大宣传,增强居民传统村落保护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宣传引导,设立村落信息网络,举办经常性的宣传活动, 收集各界专家的技术指导、群众呼声、批评与表扬的信息,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


3.5基于生活富裕的保护更新

生活富裕不当当体现在村落经济的增长,还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都是实现传统村落生活富裕的基础。


4 结语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非农产业形成城镇集聚效应,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镇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但城镇化发展引发了传统文化的变异与消失。乡村振兴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理念,避免“千村一面”,同时带动村落经济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更要以避免的市场经济给传统村落的农耕文化造成的冲击和破坏为导向,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


作者信息:张红  丽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来源: 云南国土空间规划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 文章

我要发布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