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行业学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
南院城视微信公众号,叶育成,陈敏怡结合多年的项目实践经验和国土空间规划最新的政策要求,借鉴行业内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探索,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工作领域及核心技术方法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索,总结为八大技术模块。
国土空间规划八大技术模块
注:以上点击可查看原文
文章通过政策分析、规划案例进行详细解读,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明方向。
国土空间规划八大技术模块内容提纲(国土人整理):
一、双评估与双评价
(一)双评估
1. 现状评估
1.1 评估原则及要点
1.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3 资料数据收集和分析
1.4 监测分析评价
1.5 评估成果
1.6 小结
2. 现有规划评估
2.1 评估必要性
2.2 评估目的
2.3 评估对象选取
2.4 评估分析方法
2.5 小结
(二)双评价
1. 评价原则
2. 评价要求
2.1 以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底板为基础进行“双评价”
2.2 市级“双评价”分析当地自然地理格局
2.3 建立“双评价”单位传导机制
3. 评价指标体系
3.1 以《指南》基础,结合实际建立指标体系
3.2 针对各类地域功能的成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3.3 以评价目的为基准选取评价指标要素
3.4 选取四大类生态因子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4. 评价方法
4.1 把握承载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的串联递进关系
4.2 评价技术方法和指标融入本地特色元素
4.3 资源承载力分析:以GIS搭建自然要素3D模型
4.4 三大维度评价为主,综合分析国土空间开发
5. “双评价”成果及应用
5.1“双评价”成果形成三层次结论
5.2 利用“双评价”科学评估国土开发保护底线极限
5.3 根据用地适宜性评价,确定产业功能分区
5.4 通过“双评价”确定土地分区和边界线
6.小结
6.1 市县级细化“双评价”单位,提高评价精度
6.2 因地制宜制定“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6.3 形成多层次的“双评价”结论
6.4“双评价”明确城市发展容量及国土空间底线
二、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1. 战略定位的思路与方法
1.1 运用区域分析战略定位
1.2 多维度制定战略定位
2. 发展目标
2.1 发展目标制定要求
2.2 确定发展目标的思路与方法
3. 小结
(二)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 小结
三、国土空间格局
(一)“三区三线”
1. “三区三线”的探索历程
1.1 “三线”划定的历程回顾
1.2 “三区”划定的历史回顾
2. “三区三线”的划定与管控
2.1 “三线”划定的划定与管控
2.2 “三区”的划定与管控
3. 小结
(二)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
1. 构建分级空间管控体系
1.1 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分区
1.2 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分区
1.3 国土空间规划用途分类
2.构建四级管制体系,实现全域全过程管理
2.1 以基本分区为一级,深化“三线”划定与管制制度
2.2 以功能分区为二级,突出用途边界管控与底线约束
2.3 以一级用途分类为三级,强调用途转变控制
2.4 以二、三级用途分类为四级,建立综合管制体系
3. 小结
四、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保护
1. 构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统筹机制
1.1 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管治分区
1.2 严格落实控制底线
1.3 生态空间布局及保障机制
2. 明确资源布局调整重点及方向
2.1 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要素现状评估
2.2 明确自然资源供给总量结构
2.3 自然资源布局调整重点及方向
3. 小结
(二)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1.1 严守耕地资源保护制度,保障粮食供应
1.2 优化保护模式,合理调配耕地资源
1.3 重视质量管理,深化生态文明精神
2.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内容
2.1 合理评估耕地现状,明确耕地保有底线
2.2 优化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方案及保障机制
3. 小结
(三)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1.1 科学准确的水源现状评估工作逐步推进
1.2 “三位一体”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初步构建
1.3 完善集约节约、生态绿色的利用措施
2.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内容
2.1 制定供需平衡方案,优化用水结构
2.2 明确承载力约束、水体保护等级与要求
2.3 划定河湖、湿地保护线,落实保护区域
3. 小结
(四)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1.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目标
1.1 森林保护底线严格把控
1.2 森林资源保护策略体系逐渐完善
1.3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形式推陈出新
2.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内容
2.1 明确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林地保有量
2.2 划定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等基本林地保护区
2.3 构建林网体系,提出林相改造要求
3. 小结
(五)矿产资源保护利用
1. 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目标
1.1 控制年度开采总量,合理确定开发强度
1.2 “三率”指标严格执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3 完善矿产资源保护利用指标体系建设
2. 矿产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内容
2.1 优化开采布局,明确重要矿产保护区域
2.2 建设清洁、绿色矿山,推动转型升级
2.3 强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3. 小结
(六)海洋海岛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
1. 海洋海岛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目标
1.1 完善海洋功能分区,差异化分区管控
1.2 规范海岛开发,保护特殊用途海岛
1.3 形成海岸带保护机制,构建生态海岸
2. 海洋海岛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内容
2.1 梳理海洋保护要素,优化结构与布局
2.2 控制自然岸线保有率,构建岸线格局
2.3 统筹各行业用海,保障国防安全
3. 小结
(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1.1 以评价为基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1.2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利用效率
1.3 严格执行年度用地计划和用地指标要求
1.4 探索节地评价成果应用和政策转化
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内容
2.1 明确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策略
2.2 提出建设用地开发要求
2.3 完善建设用地分类盘活指引
3. 小结
五、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1. 完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内容
1.1 整治与修复项目并行
1.2 多维度制定战略定位
1.3 整治与修复范围全域化
2. 构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体系
2.1 明确任务目标,深植“四位一体”理念
2.2 创新整治路径,明晰“全域全要素”思路
2.3 把握重点方向,采取“因地制宜”方法
2.4 识别重点区域,实施“差异化”制度
2.5 构建传导机制 ,实现规划“横纵联动”
3. 小结
六、国土空间优化和品质提升
(一)居住与住房保障
1. 发展目标
1.1 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可持续、可负担的住房供应体系
1.2 坚持职居平衡,构建产城融合、社区融合的住房空间格局
1.3 坚持多策并举,加强“四位一体”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2. 住房结构
2.1 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2.2 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
2.3 健全住房租赁制度
3. 住房空间布局要求
3.1 保障性住房布局
3.2 农村住房布局
4. 小结
(二)公共服务设施
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目标与原则
1.1 规划目标
1.2 保底线,提供均等基本设施
1.3 强特色,适应区域发展趋势
1.4 复合化,谋划多元共享设施
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与布局要求
2.1 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布局体系
2.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标准,达到配置均等化
2.3 提升空间规划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
3. 小结
(三)产业布局
1. 产业空间目标定位
1.1 产业结构演进趋势
1.2 产业选择的方法与流程
2. 产业空间规划布局
2.1 产业载体及演进趋势
2.2 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原则
2.3 产业布局方法与流程
3. 产业空间管控策略
3.1 构建多层级对应与联动的产业空间规划技术体系
3.2 优化产业用地供给制度
3.3 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编制适应性
3.4 提升产业空间规划管理效能
4. 小结
(四)乡村建设
1. 乡村建设规划目标
1.1 加快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奔康致富
1.2 推动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3 推动乡村风貌整治,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2. 乡村建设规划路径
2.1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村庄进行分类管理
2.2 乡村用地管控要求
2.3 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3. 小结
(五)公园绿地与开敞空间
1. 公园绿地与开敞空间等级体系
1.1 优化城乡公园体系建设
1.2 完善区域绿道系统,三级绿道系统协调发展
1.3 推动碧道建设,聚焦水陆联动发展廊道
1.4 修复古驿道,形成“驿道网+绿道网”
1.5 构建区域绿地与环城绿带系统
2. 公园绿地与开敞空间控制要求
2.1 分级分类落实“绿线”管制
2.2 创新规划理念实现“蓝线”管制
3. 提高蓝绿开敞空间的活力和品质
3.1 丰富休闲服务功能
3.2 提高生态服务质量
4. 小结
(六)历史文化保护
1. 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1.1 构建文化安全格局
1.2 实现国土空间更高质量的保护开发
1.3 形实现城乡一体的文化交流,经济互动和社会平等的需求
2. 历史文化空间管控要求与保护措施容
2.1 宏观层面实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管理
2.2 中观层面强化紫线等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与管控
2.3 微观层面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3. 小结
(七)大地景观与城乡风貌
1. 大地景观引导与管控要求
1.1 宏观层面确定整体国土风貌定位
1.2 中观层面划定全域风貌特色分区
1.3 微观层面提出大地景观要素控制指引
2. 城市风貌引导与管控要求
2.1 宏观层面明确城市风貌分区定位及重点管控区域
2.2 中观层面确定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及控制指标
2.3 微观层面通过城市设计落实城市重要风貌要素引导
3. 乡村风貌引导与管控要求
3.1 宏观层面确定乡村风貌分区定位
3.2 中观层面进行乡村风貌分类控制
3.3 微观层面实施乡村风貌分级引导
4. 小结
七、支撑保障体系
(一)综合交通体系
1. 定位与框架
1.1 规划定位
1.2 规划体系框架
2. 规划要求
2.1 明确综合交通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2.2 树立以保护为基础的开发与建设思路
2.3 转变综合交通规划的思维
3. 规划趋势
3.1 构建综合交通规划体系框架
3.2 丰富综合交通规划内容
4. 发展策略
4.1 由均衡发展转变为以差异化为主
4.2 注重分散化的运输需求
4.3 强化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约束作用
4.4 理清分区供需差别,统筹配置交通资源
4.5 建立“网络+走廊+枢纽”的组织模式
5. 小结
(二)市政基础设施
1. 规划目标
1.1 整合资源布局,实现高质量集约式发展
1.2 区域层面实践,建立与多层次规划协同联动
1.3 形成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一张图”管理模式
2. 规划原则
2.1 服务等级分类管控原则
2.2 邻避设施整合控制原则
2.3 公共安全原则
2.4 兼容和附设原则
2.5 不互相影响原则
2.6 优化控制原则
2.7 廊道整合、相避原则
3. 发展策略
3.1 制定“刚弹”结合的控制导则
3.2 针对狭小区域优化体系建立
3.3 重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立
3.4 建设绿色市政基础设施
4. 未来趋势
4.1 海绵城市
4.2 数据基础设施
5. 小结
(三)防灾减灾
1. 理念与规划关系
1.1 防灾理念
1.2 规划关系
2. 发展思路
2.1 基于灾害风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韧性
2.2 基于城市全领域覆盖的系统韧性
2.3 基于重大灾害响应的多维度系统韧性
3. 发展策略
3.1 制订全域子系统的韧性城市行动计划
3.2 构建韧性城市重点空间格局
3.3 多方面整合优化基础设施的韧性
3.4 形成上下联动的社会组织韧性
3.5 “一张图”助力城市防灾减灾抗灾
4. 小结
八、实施监测
(一)监测评估预警
1. 实时监测
1.1 同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与指标体系
1.2 从“三导向六维度”选取十三层级指标体系
1.3 依托信息平台,多方位搜集数据
1.4 科学有效的制定“多维度”评估方法
1.5 动态维护更新,多部门协同解决问题
2. 动态评估
2.1 从目标、底线、发展、其他四方面评估
2.2 建立指标、空间、内容评估的评估框架
2.3 以多样化手段评估指标、空间和内容
2.4 建立综合的成果体系
3. 实施体系
3.1 建立自上而下、覆盖全程的评估体系
3.2 建立规划动态优化机制,完善规划内容
3.3 明确动态监测在规划实施中的必要性
4. 小结
(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建设平台
1. 建设目标
1.1 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
1.2 整合基础信息,使数据资源标准化
2. 平台特征
2.1 数据共享服务机制实现部门协同
2.2 建立相关机制推动数据共享开发
2.3 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
2.4 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连通的信息平台
3. 建设模式
3.1 建成贯穿部、省、市、县的服务平台
3.2 省级以下平台建设由省级主管部门统筹
3.3 各政府部门实现业务协同
4. 技术架构
4.1 信息化技术确保平台质量,以用促建
4.2 以分布式应用与服务架构优化平台功能
4.3 以现代信息技术驱动国土空间治理信息
5. 应用平台
5.1 强化平台专题服务应用
5.2 强化平台支撑服务应用
5.3 强化平台三维数据管理与展示的应用
5.4 从信息平台调用“一张图”功能
6.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