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与景观设计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峰,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与景观设计所工程师崔浩,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与景观设计所工程师魏钰彤在《规划师》2020年增刊1期撰文,一河两岸是沈阳极具战略价值的城市滨水空间,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原则、五大发展理念及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空间载体,沈阳城市振兴战略中将一河两岸确定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重要抓手,其城市设计的编制已经远远超出了空间设计的范畴。文章通过对一河两岸城市设计编制实践过程的回顾,探索贯穿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直至规划实施管理阶段的大尺度城市空间的城市设计方法,希望对其他地区的城市设计有所参考。
引言
综观国内外知名的滨水城市,滨水区都扮演着城市战略功能核心载体的角色。例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海的黄浦江两岸大都是以艺术、文化、商业和金融等为主导功能的城市战略核心区,滨水区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6 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的政策,沈阳为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基于对城市基本属性、发展基础、发展规律及对破解发展矛盾的把握,编制了《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 以下简称《战略规划》),明确提出通过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多元化和人的现代化五大战略,将沈阳建设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 到2020 年),以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 到2030 年)。其中,在城市空间优化战略中提出构建“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结构,以浑河为发展轴线,推动浑南、浑北主城整体发展。通过跨河交通、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加强,实现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在浑河两岸集聚发展。基于上述要求,沈阳开展了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工作。
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设计作为传导规划、优化规划及落实规划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城市设计工作也愈发得到重视。城市设计大多以城市风貌、城市空间形态为主要内容,同时为了完善与优化城市规划成果,将道路交通、景观设计和建筑体量等内容纳入其中。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生态、文态、业态及形态“四态合一”的城市设计,将生态的问题、空间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产业的问题和人性化的问题等一并纳入其中,赋予了城市设计新的使命。
一、项目概述
浑河在沈阳中心城区内东西跨度约62km,隶属6个行政区。三环之间约30km,四环之间约50km,目前仅核心段(约10km) 已建设。浑河城市段北岸滩地平均宽度为400m,南岸滩地平均宽度为200m。对比世界级城市河流,浑河具有滩地宽、绿量大的特征,是沈阳最大的滨水开敞空间,以及城市主要的生态廊道和重要的公共活动与休闲空间。2016年,《战略规划》提出实现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在浑河两岸集聚发展,由此沈阳进入了全面建设浑河两岸的新时期。
二、现存问题
从2003年提出的浑河银带到2016年提出的一河两岸,经过十几年的生态持续治理,浑河沈阳段水质达到三类水平,生态功能全面恢复。滩地建成12处公园绿地,成为沈阳市民日常健身、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形成42km自行车路、24km健身步道及7km滨水步道三套连续、完整的慢行系统;生态景观持续改善,一河两岸的土地价值持续提升。但由于发展定位不明确,追求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一河两岸的空间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本该预留的大型公共设施地区建成了大量高密度、高强度、低品质的超高层住宅。具体来看,这里有管理问题,也有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历版规划过程中未将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景观规划做好统筹性的设计。例如,《战略规划》将浑河沿线地区定位为城市核心服务功能集聚区,但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并未对城市核心服务功能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述,导致从战略层面看,发展目标不清晰,无法为下一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也无法为功能发展、产业业态等方面提供指导,同时增加了城市设计工作开展的难度。沈阳缺少将一河两岸生态、功能、空间加以整合的城市设计,从而为规划管理实施带来了巨大隐患(图1)。
图1 一河两岸现存问题示意图
三、战略目标下的城市设计策划
《战略规划》提出一河两岸将是“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服务功能聚集带”“迈向卓越的世界级滨水区”的发展愿景,明确了一河两岸将是城市高端产业的经济带、科技文化的创新带及北国风情的生态带,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预留区。落实战略目标的城市设计,核心问题是要进一步明确一河两岸的区域功能定位,完善项目策划、业态比例和开发规模,否则,空间设计无从谈起。
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前期策划的重点是在发展定位上要实现世界级滨水区的目标,在功能定位上要满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同时要在空间项目上有所回应。这就要求设计既要实现发展愿景,又要满足国家政策导向,能够弥补城市功能缺位,最终将策划项目落位到一河两岸空间上,因此在前期研究阶段提出了“全球视野、国家导向、聚焦沈阳、落位浑河”的策划思路。
(一)全球视野
设计以重新审视滨水区的整体功能定位、进一步引导地区功能错位和强化功能复合为目标,选取17条世界知名城市的重要流域进行研究,探讨世界级滨水区在承担城市功能方面的最新趋势,分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不同功能区段在功能复合方面的导向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的世界级滨水区呈现出与城市发展能级相匹配、功能更趋于复合、不断以人为本及回归生活的趋势。
以此审视一河两岸的整体功能发展导向,一河两岸应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中央活力带,具体体现在:一是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高地,应在各版块主导功能差异化布局的基础上,重视辅助功能的配合;二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公共轴带,沿岸应优先布局高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控制在滨水第一层面新增住宅用地,滨水区各类功能应高度混合;三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预留区,应为未来城市重要战略功能或重大事件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二)国家导向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河两岸作为城市中央不可多得的大型生态廊道,合理的开发能够输出更高能级的生态效应,促进两岸空间发挥更高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一河两岸集生态、生产和生活等多种要素于一体,是沈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
(三)聚焦沈阳
2018年10月29日,辽宁省正式提出“积极推动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及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沈阳的优势在于: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地理中心和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战略节点;二是产业布局完整,重点产业突出,工业基础良好。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服务业相对滞后、国际化水平较低、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实力不强、研发投入规模小、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整体城市公共服务品质不高及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四)落位浑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沈阳主城、副城及一河两岸区域的功能对比,结合城市整体发展布局,设计将一河两岸定位为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双创、国际化活动及国际化服务等功能集聚的复合功能带(图2)。
图2 一河两岸功能结构图
设计以国际创新、文体商旅和低碳健康产业为核心功能,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为特色功能,以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和国际社区等为配套功能,打造两岸复合多元的功能体系,并且通过“4+16+N”的项目策划,从功能、产业和空间3 个维度保证一河两岸的项目空间落位(图3)。
图3 一河两岸项目策划引导示意图
在完成项目策划的基础上,设计进一步明确重点未开发区的功能分区和业态比例,以及开发强度区间。例如,满融—上沙段应统筹周边高新企业、科技院校等产业要素,发挥领事馆的国际交流作用,打造面向城市未来发展的创新科技中心,包括科技研发、科技金融、中央商务、国际交流、创意休闲、智慧总部、智慧商务和智慧商业8个混合功能区(图4)。在功能配比及容积率方面,主导功能占比为30%,辅助功能占比为20%,配套功能占比为50%,毛容积率为1.3~2.0,平均净容积率为2.2~4.4。这就为开展下一阶段空间设计提供了符合实际的指标依据。
图4 一河两岸功能分区图图
四、规划管理下的城市设计方法
一河两岸地区跨度较长、面积较大。按照沿防洪堤向南北腹地延伸1km计算,滨水区域面积约为177km²。对于这样大尺度的城市设计,首先要满足《战略规划》提出的发展要求,就要清楚沈阳城市的核心服务功能是什么,如何实现功能的集聚;其次要解决总体城市设计考虑的风貌、城市形态格局、历史人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及城市空间形象等问题;最后需要考虑如何在整体滨水风貌构建的框架下,在中观层面塑造区域特色、引导土地开发及提升空间品质,从而对接法定规划,有效指导规划的编制及土地的合理开发,从而发挥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因此,设计从区域特征、问题、挑战和潜力入手,制定前期分析、战略构思、系统设计和要素管控的工作路径,通过整体层面的系统设计、重点地区的形态要素及形象要素管控,实现塑造特色、提升品质和完善系统的目标,有效指导沿线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优化。
设计贯穿“生态优先、聚焦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质”的工作思路,通过前期分析一河两岸用地、生态、空间和交通等方面的特征,借鉴先进城市滨水区的建设经验,明确一河两岸总体发展愿景。同时,通过对标国家中心城市,明确职能构成,结合自身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并通过产业、功能和项目策划,落实城市战略目标。具体而言,设计首先明确规划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优化两岸用地;其次,通过系统设计整合空间资源,确立景观特色分区,系统研究整体空间形态,优化城市活力系统;最后,根据实施管理需要,从整体向重点地区管控传导,制定“2个层面、3线3区3系统、9个要素”的控制要点。
(一)突出生态特色营造的底线思维控制
设计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完善区域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以浑河为基础,打造新主城的水系生态网络,在将浑河生态资源向城市内部渗透的同时,持续增加沿线区域的绿量,打造生态特色显著的城市滨水区。
设计在原有生态本底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功能、视觉景观、交通安全和风环境等因素(图5),划定临河生态控制线,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绿地控制,完善浑河的生态网络与生态空间。
图5 城市风环境模拟分析图
横向上,沿一河两岸防洪堤向外侧增加50 ~ 200m 的生态绿地,从而达到3个平均“一公里”的生态空间控制,即已建区的水绿空间一公里、三环内其余区段的两岸绿地一公里及三环外的南北岸绿地各一公里。纵向上,结合水系、“口袋型公园”和防护绿地,同时结合人欣赏滨河特色景观的视点和视廊,控制宽度不小于80m 的纵向绿廊30 条,力求平均500m 范围内即有一条纵向绿廊,实现浑河生态系统向城市腹地的延伸(图6)。
图6 一河两岸生态空间控制图
(二)以特色空间塑造为目标的形态控制
通过特色风貌分区、整体天际线景观和临河建筑高度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凸显一河两岸大气磅礴的空间特点,使一河两岸从东西两侧至中心区的城市形态逐步由低层、低强度向高层、高强度过渡,滩地景观由大尺度生态绿楔向宜人公园绿地变化,滩地向两岸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突出一河两岸的整体空间特色。
(1)风貌分区控制
设计结合区位特征、主导功能、河流形态及展现的形象特色,将一河两岸由西至东依次划分为低碳西十里、创新西六里、繁华中九里、创意东七里和生态东八里五大特色风貌特色段( 图7)。
图7 一河两岸风貌结构图
①低碳西十里。
设计突出大尺度的生态景观,使浑河西峡谷森林公园与细河绿带形成纵横绿色网络,突出生态特征;打造现代化低碳新城景观,实现低层工业建筑群、生态国际社区和高品质服务设施的有机融合。
②创新西六里。
设计打造最具特色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化商业中心,形成南北两岸地标建筑对话,并使其互为景观。通过现状大型水塘将浑河生态引入,形成适宜尺度的湖面,创造多元的公共空间,延展一河两岸开放空间界面,丰富生态特征,激活水岸价值,创造自然与城市相融合的都市( 图8)。
图8 创新西六里效果图
③繁华中九里。
都市活力中心形象已初步形成,设计通过城市修补、绿道建设及滨河开发项目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串联文化体育设施、特色商业街区等功能,实现文体商旅产业的升级与集聚;强化滨水区公共艺术设计和活力营造,在湖心岛增设盛京彩虹步行桥,形成景观标识(图9)。
图9 繁华中九里效果图
④创意东七里。
东塔地区通过新开河与辉山明渠,形成两河汇流的东塔湖湿地公园,成为浑河外水系最丰富、最亲水、最宜人的活力空间;王家湾地区利用现状大型水塘将浑河生态引入,打造中央公园、带状滨水公园以连接杨官河,形成安静宜人的水绿生态之岛,其是国际级活动的理想预留之地。
⑤生态东八里。
设计打造世界顶级科技企业总部首选地,修复现有生态肌理,建设环水成岛、汇水成湖、湿地相间的生态景观系统,控制生态绿楔,形成组团式布局模式,展现临水、观水、乐水特色小镇风貌,其中北岸融入休闲、度假和文创体验多元功能,南岸以智慧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际化社区为主要功能。
(2)整体天际线控制
设计打造高低起伏、具有节奏变化及纵向界面梯度变化、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的天际线,同时利用大体量与超高层建筑的标志性,突出核心功能区城市形象;在金廊滨河区域形成滨水制高点,在满融上沙、东塔王家湾等节点区域形成次高点( 图10)。
图10 天际线控制图
(3)临河建筑高度控制
设计结合东山西水的城市格局,以及容积率、形象设计等要素,确定建筑高度分区;明确临河一线约200m 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超过50m,同时应注意高差比控制,避免形成建筑墙,二线建筑应注重与一线建筑的高度对比变化,形成退台空间关系( 图11)。
图11 临河建筑高度控制图
(三)基于可实施的多层次城市设计要素管控
为保障城市设计成果的有效实施,将整体层面的系统设计及重点地区层面的详细设计通过城市设计总则与分则的方式予以转化,形成便于管理与实施的技术文件。
(1)系统设计的通则管控
通则部分从整体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愿景、设计准则及空间框架进行清晰的说明并提出要求,明确区域整体架构性的控制内容和设计通则,明确功能、项目、交通、市政和景观等方面的控制要求与设计指引。
(2)重点地区层面的要素管控
重点地区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通过对影响重点地区开发建设的要素进行梳理,结合当前沈阳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在优化和深化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从形象和形态两方面提取了9个核心要素,包括公共空间、地标节点、空间形象、街道系统、建筑特色和夜景亮化等要素,系统构建重点地区的开发引导框架,满足当前沈阳精准规划、精细管理及精致建设的需要,落实一河两岸总体设计目标,促进一河两岸总体愿景的实现。
①形象要素管控。
在公共空间方面,在片区内通过公园、滨水绿廊、生态绿楔和线性绿道等,构建多种尺度的公共空间,丰富空间体验;围绕不同的公共空间控制建筑贴线率,打造连续的街道界面,形成底层商业与上层居住、办公等功能混合。
在空间形态方面,临浑河界面建立三类高度分区,形成丰富的退台空间层次,构建舒展紧凑的天际线风貌:第一层次为40 m 以下的会展建筑和住宅建筑,强化滨水界面;第二层次为商务办公高层建筑;第三层次为背景住宅高层建筑。
在地标节点方面,结合公共空间视觉焦点打造建筑地标和景观节点,开展面向不同人群的公共活动,形成高品质的公共场所。
在街道系统方面,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对街道进行交通、景观、商业和生活等类型的划分,同时针对水系、公共空间设置连续的慢行路径,形成多种类型的慢行空间,串联区域内的景观节点,提供优质的步行与骑行环境。
在建筑特色方面,通过建筑材质、屋顶形式和色彩等要素的控制与引导,体现北方滨水区的地域建筑特征。
在夜景亮化方面,根据区域的主体功能、节点的重要程度确定亮度级别,并根据区段整体风貌、建筑功能,确定光源色彩与冷暖度等。
②形态要素管控。
为实现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确定每一地块内形态要素涉及的容积率、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从而指导下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和规划建设的审批与管理。
五 结语
目前,业界和学界普遍认为城市设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策略型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较大尺度空间开展的,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另一种是具体城市设计,以设计方案为主,结合导则对开发进行管控。偏重策略还是偏重设计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沈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秉承策略型城市设计的方法,将宏观战略目标通过功能发展、产业研究和项目策划等内容进行拆解,针对不同产业、项目的空间形态,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对重点地区的产业、项目进行策划引导,同时结合项目,从形态要素和形象要素两方面对重点地区进行城市设计要素管控,以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
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从促进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一河两岸地区未来城市建设与开发的总体框架,探索了一套从战略目标到空间管控的城市设计方法,对该区域的特色塑造、品质提升和形态管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是宏观视角下城市设计实践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