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法规政策 >

江西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设计师法规政策 2023-03-22 18:55:46 1011阅读

2023年3月16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江西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编制《江西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赣江新区社会发展局,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江西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我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赣府发〔2021〕5号)、《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赣府发〔2022〕1号)等,结合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省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形成了“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全省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


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202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4: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57家。


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2020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总数963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2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769家,其中超10亿元的46家。


富硒功能农业快速发展。立足“赣西、赣南、环鄱阳湖”三大硒资源富集区,初步形成了富硒稻米、富硒果蔬、富硒茶叶、富硒禽蛋等一批“富硒+农产品”发展模式,2020年全省富硒功能农业综合总产值276亿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断拓展。2020年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总产值930亿元,全年营业收入308亿元,培育了4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了55个省级田园综合体和15个精品农庄(园区)。


农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2020年底,全省返乡下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10万人次,培育了13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带头人、7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40个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形成了全省创新创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省乡村产业发展迎来难得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对农业农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乡村产业发展必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撑。


市场潜力不断释放。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必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


内生动力不断释放。以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为契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产生,不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当前,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产业链条不完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不多,农产品以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产品品牌存在“散、小、弱”现象,导致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要素保障不匹配。虽然政策诸多要素要向“三农”工作倾斜支持,但由于农业本身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等因素存在,在实际操作上仍有不到位现象,资金、用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存在障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


创新能力不够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顺畅,模仿多于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不够,农产品加工缺乏高新技术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兴农带农。创新现代农业服务新体系,优化兴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农业农村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集群发展。以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模式,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汇聚,以加工带动一产、三产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产业突出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依托江西绿色生态优势,结合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要求,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主体、要素、市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底,具有江西特色优势的绿色发展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8:1。


——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力争达到1100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超10亿的达到10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达到260个以上。


——富硒功能农业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硒+N”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富硒功能农业走“高标准、高品质、高产量,强龙头、强技术、强品牌、强管控”的“三高四强”高质量跨越赶超之路。力争富硒功能农业综合产值达1600亿元。


——乡村休闲与民宿功能拓展。农村多功能持续拓展,业态类型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休闲农业综合产值力争超过1100亿元,营业收入超360亿元。


——农村创新创业动力更足。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数量逐年攀升,创新创业主体质量更高,创业制度与创业环境大改善。


第三章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关键环节,具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第一节  优化产业结构


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依托稻米、油料、果蔬、畜禽、水产、茶叶、中药材等产业主产区,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全面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全省绿色食品产业链,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


大力推进副产物绿色循环利用。鼓励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绿色循环利用,实现副产物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全值利用。


第二节  合理产业布局


促进加工优势产区形成。重点支持稻米、油料、果蔬、畜禽、水产、茶叶、中药材等产业的链主型龙头企业向优势特色产区集聚发展。


促进加工产销有效对接。在全省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主食、预制菜、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快餐食品等加工与配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需求。


促进加工园区稳步建设。积极推进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乡村产业新“增长极”。


第三节  聚焦重点加工


优质稻米加工。围绕全省稻米区域性公共品牌,在粮食主产区发展稻米适度加工。创新研发推出一批有江西特色的功能米、米粉、米乳等稻米精深加工产品,综合利用碎米、谷壳等副产物开发米蛋白、稻米油、营养代餐等衍生产品。


畜禽产品加工。推动畜禽就地屠宰,提升畜禽屠宰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健全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提高冷鲜畜禽肉品加工比重。提升畜禽肉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发酱卤制品、中式肉制品、西式肉制品、休闲食品、预制调理食品、营养保健产品与副产物高效利用。


水产品加工。在主要养殖区发展初加工、保鲜、精深加工。重点开展小龙虾加工、鳗鱼加工、龟鳖加工、休闲鱼食品、功能保健品等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


果蔬产品加工。重点发展果蔬益生菌、果蔬发酵、果蔬粉、果蔬汁、果酒、果蔬休闲食品、调味品等精深加工,加强对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井冈蜜柚和广丰马家柚等副产物开发增值利用,开发色素、精油、果胶、膳食纤维、饲料等产品。


油料加工。提高油菜、油茶、大豆、芝麻、花生等油料的产地干燥、分级、榨油等初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推进油菜、山茶油的精深加工,利用茶饼粕等开发茶皂素、日化用品、环保用品、生物活性物质等高附加值新产品。


茶叶加工。提升茶叶加工装备的清洁化、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开展精品茶、冷泡茶、茶饮料、茶粉、茶氨酸、茶色素、抹茶等精深加工。


中药材加工。推进中药材炮制加工、加工饮片和颗粒精深加工。围绕黄精、野葛、枳壳等道地药材加工,开发保健食品、优质品牌饮片饮料、食品添加剂、医用等产品。对中药材的非药部分,结合中药农业开发绿色中药兽药、中药农药、中药饲料添加剂等新型制品。


富硒农产品加工。对富硒大米、富硒水产、富硒果蔬、富硒禽蛋产品、富硒茶叶等进行适度加工,以保存有效功能营养成份;同时发展富硒功能性食品、果汁果茶饮料等制品。


豆制品加工。推进传统豆制品加工工艺和设备升级改造,丰富豆制品产品类型,推进富硒豆制品、大豆蛋白及其功能肽生物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旅游及休闲豆制品、预制菜等新产品。


预制菜加工。依托“赣菜”“客家”“红色”“阳明”等餐饮资源和文化资源,发挥绿色、有机、富硒的特色农产品原料优势,大力发展即配、即烹、即热、即食等全类型预制菜加工,推进预制菜产业园建设。


第四章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


绿色食品产业链是由育种育苗、现代种养、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服务供给等涉及生产端、加工端、销售端、服务端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


第一节 构建全产业链


聚焦主导产业建链。依托稻米、生猪、水产、果蔬等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和营销服务网络,不断延伸产业链,创建一批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


聚焦科技创新强链。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一批集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等自动测量、精准控制、智能操作于一体的绿色储藏、动态保鲜、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等新型实用技术。


聚焦市场体系补链。以全国供销合作社在江西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为中心,联接全省现有的各类相关专业批发市场,升级组网建立集现代仓储、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交易中心”。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贸易促销和推介活动,开展商贸洽谈,扩大江西绿色有机食品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聚焦龙头企业壮链。在稻米、蔬菜、果业、水产、茶叶、种业、中药材、饲料、林业、油料、食用菌、家禽、生猪、牛羊等14个产业,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集中打造一批引领发展、联农带农、辐射带动的“头雁”“雏鹰”龙头企业。


第二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化“政银企”合作,落实解决好龙头企业“融资难、用地难、转型难”问题,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动态监测,递补、新增一批综合实力强、创新动能大、带动范围广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


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围绕全省农业七大产业、富硒功能农业、绿色食品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创建,推动核心企业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促进,共同发展。


推进产业业态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鼓励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和旅游、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商贸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


第三节 推进集群集聚


加快“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依托各地资源与产业优势特色,建设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


推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聚焦1-2个主导产业,支持提升良种繁育、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集中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品种品质优良、基地建设规范、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节 稳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强化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挖掘宣传一批老字号品牌、做大做强一批产业优势品牌、培育壮大一批企业自主品牌,打造一批品质优、品相好、品牌响的江西优质农产品品牌“赣军”。


推进认证品牌体系建设完善。立足我省稻米、生猪、水产、果蔬、茶叶等产业,持续开展“赣鄱正品”品牌认证,对已认证的品牌实行定期审核与退出机制,将“赣鄱正品”子品牌数量稳定在300个左右。


加强优质农产品营销推广。完善江西优质农产品营销体系,开展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江西绿色有机及富硒农产品销售范围,提升“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影响力,擦亮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及富硒农产品金字招牌。


第五章  推动富硒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唱响富硒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省富硒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硒+X”发展战略,以绿色富硒耕地为基础,以建设富硒高标准基地为抓手,以生产加工标准化、质量全过程溯源为保障,推动富硒功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走出一条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强龙头、强技术、强品牌、强监管的富硒功能农业发展之路,让“最好的富硒农产品在江西”唱响全国。


第二节 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综合考虑绿色富硒土壤资源分布状况、富硒功能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以赣西、赣南为主的24个县(市、区)为重点,分层次发展富硒种养业、精深加工、康养旅游业,辐射拓展到省内其他富硒地区。在重点产业上,着力推进富硒稻米、富硒水果、富硒蔬菜(竹笋)、富硒油菜、富硒茶叶、富硒禽蛋等六大产业;在平台载体上,全产业链打造重点县区、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基地、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等六大重点,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升级。


第三节 富硒功能农业重点任务


重点实施富硒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标准引领行动、产业提升行动、品牌培育行动、服务支撑行动、开放合作行动等六大行动。


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建立“联强创新”技术平台,开展招才引智行动,引导省外专家团队参与我省重点区域、重点品种有机硒含量标准化的技术研发。强化创新技术集成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协作,对三大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


实施标准引领行动。加快富硒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参与富硒省级地方标准研制。推动检测认证体系建设,鼓励富硒重点县建设硒含量快速检测点,引导和鼓励富硒经营主体开展富硒农产品认证。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加强富硒土地资源调查,选择10个左右重点县(市、区)开展1:10000的精细土地质量调查。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每个主导产业打造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链主企业,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工作室)。


实施品牌培育行动。鼓励各类富硒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将富硒品牌纳入“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战略和“赣鄱正品”体系。畅通市场营销渠道,打造集科普宣传、产品展示、销售对接、品牌推广、消费体验、快速检测“六位一体”的富硒体验展示馆。


实施服务支撑行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富硒功能农业人才培养。开展金融保险服务,创新推出富硒功能农业专项金融服务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创新推广富硒功能农产品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特色农业保险。


实施开放合作行动。开展招大引强行动,引入加工和市场型龙头企业来赣投资。推动对外合作交流,推动江西与省外先进地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科研攻关合作。


第六章  全面提升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力争我省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后花园、全国休闲旅游度假的目的地。2025年底,力争全省休闲农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营业收入超360亿元。


第一节 聚焦特色农业休闲区


聚焦“都市城郊型”农业休闲区。依托大中城市城郊区位和农业生产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半小时、一小时休闲旅游圈。重点发展科普文化、农耕体验、文化休闲、健康养生、观光农业等业态,在“学、耕、戏、淘、归、赏”上,满足市民下乡休闲消费需求。


聚焦“景区互补型”农业休闲区。重点在名胜风景区周边发展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特色农业游、农家乐游、研学亲子游等,利用景区条件发展一批有特色、差异化的森林人家、健康氧吧、农家生活体验等旅游新业态,重点提升婺源、井冈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三百山、丫山、靖安、瑞金等大景区互补型的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


聚焦“民俗体验型”农业休闲区。支持高品质打造以赣南客家风情、畲族风情、景德镇瓷俗、樟树药俗、鄱阳湖渔俗、吉安庐陵文化、万年稻作文化、崇义上堡梯田文化、傩舞及各地传统农耕习俗等特色风情休闲旅游点。


聚焦“乡村融合型”农业休闲区。在油菜花海、梯田茶园、养殖池塘、水库河道与湖泊等传统农区,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主题采摘、特色动植物观赏、休闲垂钓与定制农业等,开发“后备箱经济”“乡村伴手礼”等休闲产品。


聚焦“乡宿集群型”农村休闲区。在有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的农村地区,围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推进“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让美丽乡村更聚人气、更加宜居、更有活力,发展更可持续。


第二节 打造精品乡村休闲品牌


着力优化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引导各地发展特色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休闲农业,形成行行有特色、县县有差异、业态多样化的科学布局。在五类特色农业休闲区基础上,把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建设和农林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纳入休闲农业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着力培育休闲农业精品点。按照“点线面结合”思路,重点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培育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品牌。


着力打造休闲精品线路。统筹打造一批丰富多彩的赣品生态休闲旅游线路。依托各地优势特色资源,推出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导有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建设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第三节 开展“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


发展休闲乡宿产业。聚焦“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租赁期限规范、建设用地配套、金融扶持、特种行业许可证办理、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乡宿业主与乡村关联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营销推广”等情况,创新扶持激励政策举措,推动休闲乡宿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创建“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重点围绕规划建设、扶持政策、推进机制、建设成效、乡宿“四带动”效应等五个方面,创建一批“美丽活力乡村+乡宿”联动建设先行县。


创建星级休闲乡宿。聚焦设计有品韵、建设有品相、服务有品质、体验有品位、营销有品牌等“五品”标准和带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盘活、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地方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四带动”特色,创建一批星级休闲乡宿。


第七章  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营造创业新空间,加快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


第一节 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创业。培育一批充满激情的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发挥“头雁效应”。


培育在乡创业能人。挖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鼓励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带动创响“乡字号”“土字号”乡土特色产品。


支持全产业链创新创业。引导创业主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围绕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不断拓展创业空间。


第二节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引导农村创新创业联盟发展壮大,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各类平台,整合、建设一批乡情浓厚、特色突出、设施齐全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吸纳入驻一批农村创新创业企业与人才。


建设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引导有条件的高校与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推选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引导各地培育政策环境良好、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典型县,总结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案例,推选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第三节 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


建立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选手中,遴选一批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创新人员提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


强化农村创业培训。结合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等,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培训。鼓励涉农科研教学单位积极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打造创业成果展示平台。举办全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励志故事讲台、创建比拼擂台,辅导、孵化、推介一批特色鲜明、高效实用、带动作用强的优秀创意项目和创业主体,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为推进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省级统筹乡村产业发展布局,市级做好本级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指导工作,县级做好履行主体责任,乡镇抓好具体实施和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参与行动。


第二节 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建设用地保障,落实国家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加强金融融资支撑,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巩固提升“财农信贷通”支农信贷成效,加快涉农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推进“金农易贷”直通专区建设。拓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


第三节 营造良好氛围


围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成效,挖掘典型模式和成功做法,加大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