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编制审批 >

首都功能核心区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设计师编制审批 2020-08-31 09:53:41 2372阅读

导 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深入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突出民生改善,围绕“七有”“五性”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

规划通过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精治共治法治,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时共享、内外联动,完善社区—街区—街道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满足人民群众对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和安全性的需要,将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优质教育更均衡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多种途径推动基础教育资源的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通过加强资源整合与精细化设计,在有限空间内建成高品质、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设施。

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加强托幼和小学教育资源的补充,通过品牌示范校、集团校建设,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全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使群众能够就近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服务。同时,鼓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设施融合,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强课外教育、社区教育设施建设力度,满足不同人群接受继续教育的多种需求。到2035年,基础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不低于2218平方米。

公共卫生更安心

加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分级诊疗,构建功能健全、布局均衡、服务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优先提升医疗资源薄弱区域的配置水平,重点提升急救、康复护理服务资源配置,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提高传染病监测和处置能力,强化应急救援能力。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化布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针对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完善专科医院网络建设和特色服务,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开展特色中医医疗服务,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医疗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强化街道公共卫生职责,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用好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助力健康北京建设。到203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4.6张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步行可达基本全覆盖。

老年生活有保障

坚持“老、残、儿”一体化建设的原则,构建多元统筹、医养结合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完善居家为老服务床位配置标准与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加快推进住宅适老化改造和居家为老服务申请机制建设,让群众在家就能享受高品质的为老服务。

养老福利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创新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模式,建设复合型养老福利设施。鼓励养老机构、残疾人福利设施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等临近或合并设置,实现医养结合;鼓励利用腾退或共享空间资源补充福利设施,实现设施的共建共享。到2035年千人居家为老服务床位与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10.4张左右,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步行可达基本全覆盖。

体育馆路口袋花园,闫文 /摄

居住改善有路径

有序推进平房区申请式改善,完善平房院落储藏、厨房、卫浴、采光、晾晒、停车、绿化等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结合雨儿胡同、菜西的实践经验,鼓励居民采用自愿登记方式改善居住条件,探索完善“共生院”模式,在延续街区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引导功能有机更替、居民和谐共处,逐步建立平房区可持续的维护更新机制,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

探索完善“共生院”模式

分类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逐步完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整治菜单,实现老旧小区申请制、订单制改造。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居民改造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实现居住环境的有机更新。探索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明晰政策清单,做到政策捆绑、资金统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步伐。

实施好物业管理条例,推动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符合平房区实际情况的物业服务模式,逐步完善老旧小区环境与设施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绿色出行更低碳

加强街道空间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各类街道设施,结合道路断面优化,强化交通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全龄友好设计和场所营造设计;结合社区服务设施、沿街外摆空间、异型交叉口及转角广场,营造魅力交往场所;加大行人、自行车路权保障,依托滨水空间与绿化空间拓展健步悦骑空间,提升步行与骑行体验,改善出行环境。

柏树胡同整治后

推进安宁交通建设,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鼓励绿色出行,提升宜居水平,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让胡同逐渐回归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加强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服务的整合,推动公共交通体系改革,通过改善轨道交通接驳环境、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和促进交通场站复合利用,提供可选择、可竞争、可替代小客车方式的优质公共交通服务。

交通场站布局规划图

加强停车治理调控,充分吸收王府井周边七条胡同打造交通安宁友好街区的优秀经验,有序缓解停车矛盾,多措并举解决好停车问题。近期加强停车治理、挖掘停车潜力、适度供给停车设施,实现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远期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绿色出行,降低小客车出行依赖性。

绿地景观更宜人

扩大公共绿色空间规模,提升游憩功能与空间品质。提升完善林荫路、林荫景观街、林荫漫步道三级林荫街巷的连续性与舒适性,串联滨水空间、公园绿地、历史名园与各类历史文化节点,形成绿荫完整覆盖、空间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连续步行空间,结合植篱、花坛、花架与休闲设施的设置,营造环境优美的街巷景观,提升市民出行的绿色获得感。

蓝绿空间结构规划图

借鉴广阳谷、新中街城市森林的建设经验,加强留白增绿,提高各级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和附属绿地规模和品质,多途径提高绿地的开放度,合理增加游憩设施,促进公共绿色空间复合利用。

保护与延续老城大树遮荫的景观效果,加强绿化景观精细化建设,丰富绿化形式。鼓励居民参与绿化建设与维护,提升公众绿色获得感。到2035年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提升至8平方米,逐步提高绿化覆盖率。

“广阳谷”城市森林,鞠焕宗/摄

生活服务更便利

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构建便利规范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

完善社区生活性服务网点布局,补足织密基层商业网点,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服务网络,让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更加便捷。提高服务类型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调整业态结构,满足居民对生活性服务业多样性、便利性的消费需求。

注重保留和提升带有社区记忆的老店,规范提升现有设施,因地制宜增补菜场、便利店等便民服务设施。加强监督引导,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便利化、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运营。

东花市菜市场,张维民/摄

文化生活更丰富

构建供给丰富、保障有力、魅力多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全面提升大中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统筹推进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综合文化室建设,重点优化文化设施空间环境品质,丰富文化内涵,扩大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

多途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文化需求。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展示和统筹利用,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公共空间品质,鼓励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承担公共文化功能,促进文化传承。到2035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升至0.41平方米。

梅兰芳大剧院,曲扬/摄

全民健身有去处

构建活力多彩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兼顾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需求。同时,建设类型丰富、全面覆盖的中小型体育设施与场地,为居民提供便捷、多样的健康生活服务。

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鼓励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优先补足体育设施短板,促进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利用老厂房、旧市场、地下空间等建设体育设施;鼓励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鼓励做好与公园绿地、滨水空间及其他开敞空间的兼容设置,加大设施开放与资源共享力度,整体提升全民健身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到2035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提升至0.54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基本全覆盖

东直门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张维民/摄

基础设施更友好

建设精品市政,加强水、电、气、热市政设施保障能力,更新改造老旧隐患管线,提升市政管网运行的安全性。

建设友好型市政基础设施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建设友好型市政基础设施,强化市政专业整合、用地功能复合和空间环境融合,逐步引导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景观化,保持景观环境的优美、安全。

推进厕所革命,重点改善平房区环境卫生条件,让平房区的居民更加舒适、便利。实施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区,完善垃圾分类收运设施,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促进习惯养成,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建设文明城区。

德胜新风街一号院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应急防护有措施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平战结合,筑起坚固的国家安全屏障。

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老城竖向管控,维持雨水地表自然行泄通道,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提升系统防涝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建设韧性城市,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平疫转换预案,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消防装备小型化、微型化

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规划,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有的放矢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市民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使核心区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