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及《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的有关部署要求,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高质量发展,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政办发〔2023〕3号,经区政府同意,印发给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及《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实《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的有关部署要求,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文化旅游主导功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立长远、强功能、上台阶,把握“两区”建设机遇,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建设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文创科技新高地、国际交流新窗口”。
(二)发展目标
1.2025年发展目标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力争完成包含重点产业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交通、市政及生态环境配套设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86亿元。智慧高效的交通体系基本构建,“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落地实施,公交中心站建设完成。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实现竣工。探索依托轨道微中心构建“站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活力空间。道路和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更加完善。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更加普惠均衡,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持续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优化布局,派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职住平衡更加优化,国际人才社区、商业配套及国际医院实现竣工。高品质蓝绿功能空间基本形成,城市景观大道、公共绿地、滨水体验带等项目持续打造,生态面积超过40%。
产业要素不断集聚。环球主题公园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一期项目持续完善,二期工程加快推进,辐射能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区产业链和发展生态更加完善,张家湾车辆段上盖商业娱乐综合体项目、首旅总部项目实现竣工,带动优质产业要素资源不断聚集,搭建起产业发展的“骨骼框架”。新增引进不少于30家优质企业。打造“环球影城×大运河”国际消费体验区,全力推进景区消费向全域消费、日间消费向全时消费、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转变。
2.2035年发展愿景
到2035年,建成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示范区,建成国际一流的主题公园,度假区文化旅游综合功能全面增强,环球影城商圈影响力大幅提升,带动周边商业繁荣与消费活跃,形成生态魅力高、特色联动强的国际消费体验区,基本建成高端化、国际化、集聚化的北部产业带,形成创新引领的IP全链条产业集群,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富有文化底蕴、面向世界、有活力和有魅力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三)产业规划布局
1.产业空间规划
围绕环球度假区、北部产业带和产业发展备用空间,加快释放土地资源,打造“一核引领、一带聚力、多区承溢”的产业功能布局。“一核引领”即以环球度假区带动文化旅游区发展。依托4平方公里环球度假区,丰富主题娱乐项目,发挥环球IP引流作用,增强文旅辐射力、吸引力及核心竞争力,形成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一带聚力”即打造北部产业带,凝聚发展合力,承接环球主题公园溢出效应,建设现代时尚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示范街区,打造北部区域流量中心,与环球度假区补位和错位发展。“多区承溢”是指产业发展备用空间承接更大的环球溢出效应,利用“产业汇聚湾、创新交往岛、国际交往港”等产业拓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2.产业功能定位
构建“1+4”文旅商体融合发展产业体系,聚焦主题旅游形成一大核心产业,充分发挥环球影城IP价值驱动,强化主题旅游功能,积极承接环球外溢效应,做好二次消费配套和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培育IP设计、数字创意、潮流体育、演艺娱乐四大细分产业。发展培育IP设计产业,促进内容生产源头端要素的共享耦合,搭建IP全生命周期开发平台,推动创意IP融入各类文化场景,重点发展IP孵化、应用、交易等业态;发展培育数字创意产业,以科技赋能活化文化资源,支持发展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电竞、动漫、新视听等新业态;发展培育潮流体育产业,充分利用体育地块和绿色空间,发展大众冰雪、体育娱乐、户外潮尚等“体育+”业态,扩大体育消费新供给,带动泛体育产品与消费服务;发展培育演艺娱乐产业,加强元宇宙、人工智能、多媒体对线下场景赋能,发展沉浸式演艺等具有科技感、时尚感、体验感的业态,构建演艺娱乐整合营销精准闭环。以“主题旅游+IP设计、数字创意、潮流体育、演艺娱乐”“1+4”文旅商体融合产业,持续带动文化旅游区活力提升,着力打造国际旅游新消费目的地。
二、重点任务
(一)主题旅游赋能行动
支持丰富环球度假区项目体验和度假功能。协调推动度假区一期后续项目和新建酒店建设,充分利用萧太后河景观水系,精心打造滨河景观,营造雅致夜景,开发“夜游”项目。谋划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建设,融入更多中国本土IP和硬核科技。加强环球主题公园与城市大道联合营销,打造集合美食、文化、演艺、主题活动等多元内容的潮流聚集地和规模化“首店经济”商圈,打造“夜京城”特色地标。提升度假区运营管理水平,提高游客游园体验和满意度。
做好运营服务保障。科学开展疫情监测防控。提升智慧管理水平,用好文化旅游区综合指挥中心,实现“一屏全览、一网统管”。完善联勤联动执法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扁平高效、规范有序的综合执法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和秩序乱象,指导督促园区做好客流车流疏导管控、大型游乐设施运行安全、极端天气应对、大型活动管理等工作。高效做好宣传协调及舆情应对工作。
(二)重点项目带动行动
加快实施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打造“面向中心城、联络各新城、服务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站城融合枢纽综合体。整合地铁、公交和公交快线等多种公共交通设施,实现地下地上站城一体化开发。以度假休闲为核心,兼具商务功能,差异化打造中、高端酒店。以体验式为主导,提供文化展示、休闲娱乐、餐饮等商业服务,构建“慢体验知识交流、慢时间美食呈现、慢生活趣味活力”的区域城市活力中心。
加快实施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打造“连接副中心、服务环球影城”的新型城市枢纽微中心。以立体换乘、开放候车为特色,建设高效便捷、绿色开放的公交枢纽,优化交通流线组织,提升综合交通运行效率。打造集亲子休闲、会展旅游、度假、商务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酒店。发挥绿野漫步、屋顶天空酒廊、景观商业等复合功能,建成眺望城市绿心、环球影城的城市共享花园,构建绿色开放、高效复合的城市生活场景。
加快实施国际人才社区项目,打造典型的类海外居住环境,为国际人才创造更舒适的宜居社区。精准定位高层次人才提供国际化、智慧化服务,积极引进跨界融合消费业态,构建潮流邻里型商业,创造多层次开放空间,满足健康生活、邻里交往、人才交流、灵活办公等多样化需求,建设形成兼具格调、科技、便利、开放等多元素为一体的国际人才高端示范社区。
加快实施建设张家湾车辆段综合利用项目,打造“夜景、夜演、夜购、夜宴、夜娱、夜宿”为一体的功能聚合高地。以国际名品为支撑、功能体验为驱动,打造“强引流、强聚集、强体验、漫生活”的奥莱MALL。引进诺岚等高端酒店品牌,打造年轻时尚轻奢型的五星级酒店。打造缤纷四季活力小镇,构建代表时代客群圈层、社群行为方式的娱乐、休闲、社交、热点、体验的一站式跨界共享平台和微度假目的地。
加快实施首旅集团总部项目,秉持绿色、科技、人文、智能的发展理念,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先导“样板间”。充分发挥首旅集团在旅游商贸服务业的龙头作用,承接环球主题公园外溢效应,促进优质文旅产业要素聚集,带动副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融合行动
培育发展IP全产业链。注重IP孵化、培育、交易和延伸发展,横向上建立影视、音乐、动漫、游戏、文学等高质量内容矩阵,纵向上以优质IP为核心进行产业链延伸,跨界开发IP长尾价值。以资源聚合为驱动力、以精品IP为竞争力、以IP运营和产业延伸为拓展力,构建IP生态体系,建设“创意公园”,为创意人才提供自由舒适、畅享交换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打造常换常新、引领潮流、充满活力与创新因子的现代街区。
强化数字科技赋能转化。深入挖掘数字科技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点,加快VR、AR、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加速“数字+”解锁应用新场景。积极与国家级优秀产业协会、高新技术头部企业对接,拓展现实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场景转化,探索元宇宙技术应用。加强科技赋能,加快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探索实现文旅产品交易、供求信息对接、内容分享等功能高效交互的落地路径,促进数字技术场景转化,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多元融合。
推进“体育+娱乐”新融合。以新兴体育项目带动休闲健身、研学科教、赛事活动消费升级。对接全球顶级资源,导入国际重磅体育文化娱乐IP,打造集合运动健体、艺术展览、娱乐餐饮、体育零售、流媒体等资源于一体的多元城市运动中心,引入智慧旅游、智能体育等新型消费模式,服务全人群对体育文化娱乐生活的多维度、全季节综合需求。探索开展户外露营、音乐节、潮尚体育等活动,增加大众消费黏度和消费机会,保持文化旅游区热度和人气。
培育多元化演艺娱乐生态。以主题IP式、互动式、沉浸式产品为主,差异化打造“角色+科技+观众”的互动空间。引进国内外优质演出剧目、大型文艺、体育、媒体、品牌活动及盛典,打造地标性演出商业消费群落。以“动漫、演艺、会展+NFT元宇宙数字化内容”概念为起点,引进线下演出、数字艺术展,打造沉浸式互动演艺秀、原创动漫和数字产品线下空间、超维度城市剧院的综合体。
(四)多元联动协同行动
加强产业互动、优势互补。联动张家湾设计小镇发展“文旅+科技”,发挥场景应用优势,在文旅区落地智慧城市试点示范项目。联动台湖演艺小镇发展“文旅+演艺”,构建演艺产业上下游生态,做好环球外溢效应承接,丰富文化旅游内容。联动宋庄艺术小镇发展“文旅+艺术”,推动文创产品衍生及艺术深化、艺术品创作与交易等领域交流合作,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联动周边乡镇,促进优质产业资源集聚,打造多样性差异化经济生态,完善产业链和配套布局,促进商圈联动发展。
串联优质资源,擦亮旅游金名片。结合六环高线公园规划建设,以公园串联萧太后河沿岸蓝绿空间,以水串城、以水润城。强化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与张家湾古镇、设计小镇联系的张采路、广开街以及与台湖演艺小镇联系的九德路等规划建设。联动特色小镇及运河商务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通过配套服务补充和旅游路线串联,打造京东旅游“珍珠链”。
助力文旅领域扩大开放,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以环球主题公园为龙头,打造国际化演出集聚地,带动现代文化娱乐服务快速发展,加大文旅领域服务业双向开发力度。协同津冀两地整合旅游资源,加强联合宣传推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持续推进与北三县互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五)城市品质提升行动
布局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旅游区“四梁八柱”基本框架,实施区域内重要组团和节点的“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完成文化旅游区公交中心站建设,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打通道路微循环。布局城市观光、旅游专线等特色交通服务,持续优化地上交通线路。推动城际铁路联络线、轨道S6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打造区域畅通交通网络。研究轨道微中心的多元城市功能,探索构建“站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活力空间。持续做好文化旅游区内综合管廊运维工作。有序推进架空线迁改入地。
优化惠民共享、便利优质的公共服务。均衡优化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永丰里小区周边幼儿园、中小学建设。以打造精品示范街区、提升居住品质为原则,配置品质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探索“小空间大渠道新零售”模式,打造和完善社区邻里商业,网点化布局便民消费设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全时段消费需求,打造“身边经济”。完成文景派出所建设。布局谋划组团与家园中心,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内容,促进职住平衡。以打造高品质度假区、提升游客便利化和满意度为原则,完善旅游咨询、旅游便民惠民和旅游安全保障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营造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高品质城市界面。基本完成文化旅游区公共绿地建设工程(二期),持续种绿增绿补绿,做好绿地景观维护工作,打造好“一横一纵”城市景观大道,形成四季景观。突出科技赋能,加强与专业低碳智慧能源管理机构合作,引导支持绿色低碳技术落地应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引导建设开放、高效、低碳、健康的绿色建筑,探索打造“近零碳”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南大沟及萧太后河退水渠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河道清淤、坡岸护理及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以萧太后河为脉络整合水系沿线节点,加快水系通航分析研究,形成景观提升、灯光照明、特色活动等配套方案,激活“蓝色经济”。综合开发利用下沉空间、绿地广场和建筑退台等,建设步行优先、有机串联、弹性混合、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的“产居文坊”开放街区。协调环球主题公园与周边街坊风貌特点,建成“冷暖结合、古今融合”的高品质城市风貌区。
(六)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争取市级赋权落地实施。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副中心先行先试优势,紧扣“1+4”文旅商体融合发展产业功能定位,以服务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围绕许可办理、内容审核、活动审批等事项,探索演艺、影视、艺术品交易和展览、网络数字文化等方面的市级赋权在文化旅游区精准落地。积极对接市级部门审批流程办事指南,统筹建立代办帮办、信息共享、成效评估等承接市级权力运行的配套制度,确保每项赋权都能依法依规、用足用好,释放最大效能。
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在企业入驻、项目落地阶段,根据文化旅游区细分产业特点,确定科学的指标和评价方式,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确保引入项目质量高、潜力大,符合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定位和发展规划。在企业、项目存续期,通过推荐申请市区相关补助、奖励等要素保障政策,助力优质文旅项目高质量发展。联合属地及相关部门建立“金牌管家”服务队伍,通过“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全程、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态势与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研究出台文旅产业专项政策。鼓励精品IP设计和国内外知名、优质IP资源引进,支持企业申请注册相关权利,保障头部IP权益。鼓励企业加强演艺内容策划,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新产品,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获得国内外权威奖项的精品创作,给予支持奖励。鼓励企业开发健康向上、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打造品牌化娱乐场所。鼓励体育消费新场景打造、新业态培育,支持企业举办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精品体育活动。
完善多层次文旅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银企对接,支持企业利用首续贷、文创贷、文创专营网点等综合服务模式进一步激活信贷资源,鼓励域内金融机构提供文创贷款、文化担保、艺术品交易等文化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保险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鼓励企业利用北京四板市场文化创意板融资,探索公募reits、pre-reits等新型融资模式的应用。积极推进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探索基金招商模式,发挥股权投资和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通过“基金+政策+园区”,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区建设,助力园区企业做大做强。
招才引智,优化人才服务。积极引进具有国际眼光和丰富管理经验的文旅领军人才和复合型精英人才。对区域内文旅企业的高管、突出贡献工作者,围绕其实际需求给予配套政策保障。积极推进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政策落地,引入优质国际文化、商务、医疗等资源,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利用“两区”政策优势,优化外商投资许可审批流程,为涉外演出、展会、赛事等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签证等一站式服务。加强政府、高校、智库机构三方联盟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文旅生态圈。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统筹领导下,市区两级加强高位谋划,建立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合作密切的工作和服务机制,前置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副中心文化旅游区管理局负责具体调度和跟进,细化分解形成重点任务清单,及时梳理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二)深化工作创新
用足用好市区两级在文化旅游、商务服务、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推动文化旅游区各项事业发展。探索研究符合文化旅游区功能定位和企业需求的特色配套政策,树立政策优势。鼓励优质头部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资运营模式,加快产业资源和要素落地形成聚集。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丰富“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培训方式,加强干部政策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文旅人才队伍,满足文化旅游区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作用,积极吸纳熟悉文旅工作、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文旅人才任职或担任特聘专家,助力文化旅游区发展建设。
(四)做好宣传推介
借助国内外各大会议会展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提升园区美誉度和影响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加强与中央、市区媒体资源对接,探索发挥优质自媒体流量效应,以多种传播手段触达全域人群,及时发布园区建设愿景,定期更新发展进程,全面展示副中心文化旅游区有活力、有魅力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