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法规政策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2-2030年)》苏政办发〔2022〕61号

微信用户3161法规政策 2022-07-29 14:28:16 1288阅读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江苏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苏政办发〔2022〕61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2-203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7月24日


江苏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2-2030年)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对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推进消费扩容升级,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结合江苏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冷链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江苏是冷链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大省,“十三五”以来,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20%以上。2021年,全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500亿元。生鲜农产品、低温速冻食品、医药等冷链物流市场迅速增长,其中,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规模约2200万吨。冷链流通效率不断提升,果蔬、肉类(热鲜肉除外)、水产品(鲜活水产品除外)的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15%、80%、55%。

冷链设施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冷库总库容超过1900万立方米,人均冷库库容达0.22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新增产地冷库达61万立方米。在江苏注册的冷藏运输车保有量达1.23万辆。进口肉类、冰鲜水产品、药品等口岸冷链功能逐步完善。苏州、南京等5个城市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首批建设名单。8家农产品物流园成功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市场主体实力逐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技术装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全国网络布局的综合型冷链物流企业。2021年,全省6家企业跻身中国冷链物流百强名单。冷链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冷链运输、仓配、医药冷链、冷链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专业型服务企业。农产品流通主体不断壮大,年成交额超百亿元的大型农批市场12家,在冷链功能集成、管理模式输出、行业指数影响力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显现。冷链物流与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融合步伐加快,农产品冷链流通和加工规模居全国前列,冷链物流对农业的支撑和牵引作用不断增强。冷链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形成了涵盖冷藏运输车、制冷装备、速冻装备、冷藏集装箱、冷库保温板材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常州冷库保温板材、镇江冷藏车等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形成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冷链装备制造品牌。冷链物流在服务新零售、提升消费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创新发展能力加速释放。5G、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等赋能冷链物流升级发展,冷库智能监控、车载温湿度监测等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了一批物流可视化、质量可追溯的冷链温控信息平台。绿色低碳步伐加快,节能降耗设施、新型保鲜制冷、绿色包装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直播电商+产地仓+冷链共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日益普及,冷链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围绕农产品流通、食品安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文件。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围绕水产品、畜禽肉、医药产品等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我省主导和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4项,发布了地方标准2项。进口冷链食品追溯、跨区域监管等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江苏冷链”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疫情防控中,冷链物流对保障医药产品运输安全、农产品保供稳价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来,全省冷链物流发展基础日益巩固,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逐步显现,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存在结构性短板,区域分布、城乡发展、供给结构不够平衡。冷链物流服务对产业升级、食品安全保障和民生需求的适配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果蔬等冷链流通率仍然较低,最先一公里“缺链”和最后一公里“断链”问题较为突出,冷链全程温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要素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监管体系、人才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江苏冷链物流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冷链物流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

“双循环”和“双升级”拓展冷链物流发展新空间。江苏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冷链物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网络布局重构、运作方式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更好助力经济循环。加快构建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各展所长的开放新格局,必将推进冷链物流适应国际供应链环境,加强与国内外冷链市场的高效对接。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双升级”趋势,将加快推动冷链物流服务品质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势必为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适配新型消费、畅通产业循环奠定坚实基础,为冷链物流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数字江苏”建设激活冷链物流升级新动能。江苏作为科技大省,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创新应用注入持久动力和活力。应充分发挥江苏数据资源丰富、物联网发展先行和应用场景多元优势,加速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实现冷链物流全链条、全过程的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升冷链作业和行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适应新零售、冷链宅配、同城冷链快速增长需求,冷链物流与农业、制造业、商贸流通的跨界融合将不断加深,要求加快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促进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释放冷链物流新潜力。冷链物流贯通一二三产业,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增强农产品供需调节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基础。江苏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亟需解决农产品损耗大、成本高、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速推进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村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加工等乡村经济业态不断丰富,农村生活品质和农民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将加速释放农产品城乡双向流通需求,进一步促进城乡冷链均衡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足、潜力大,县乡村冷链物流发展大有可为。

筑牢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防线强化冷链物流监管新任务。冷链物流是冷链产品安全的“提供者”和“守护者”,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疫情反复冲击,我省冷链物流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考验。要求强化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创新行业监管手段,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消除“卡链”“断链”隐患,提升冷链物流专业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冷链物流运行韧性,为切实筑牢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防线提供重要保障。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美丽江苏”建设创造冷链物流绿色转型新机遇。冷链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能耗水平较高,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面临规模扩张和碳排放控制的突出矛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美丽江苏”建设,为冷链物流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冷链物流以最低能源消耗、最低排放标准、最高运作效率为目标,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冷链物流亟需优化用能结构,推进冷链设施设备节能降耗,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工艺创新,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以绿色低碳冷链助力“美丽江苏”建设迈向新境界。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江苏省情和冷链物流发展实际,着力构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着力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冷链物流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着力强化冷链物流全程监管与安全保障,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产业竞争力,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全面构建畅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绿色、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冷链物流发展活力。更好发挥政府在规范行业运行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更多向冷链物流基础薄弱环节配置,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统筹推进,区域协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衔接长三角消费市场、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和国际市场,深入推进冷链物流市场联接、通道衔接、标准对接,提升冷链物流跨区域协同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品类冷链物流运作特点,优化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与运行网络结构,加快城乡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

创新引领,民生优先。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改造,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工艺、业态模式、经营管理和监管方式创新,培育冷链物流新生态新场景,提升冷链物流创新能力。推进冷链物流与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商贸流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稳步提升城乡冷链物流均等化水平,强化社会民生物流保障。

绿色低碳,安全可控。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全链条、各领域,加强绿色环保设施设备技术应用,促进冷链物流节能降耗,加快冷链物流绿色低碳转型。坚守安全底线、压实各方责任,强化冷链全程追溯监管,加强冷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冷链物流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冷链物流设施能级、服务能力、监管水平显著提升,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水平显著降低,冷链物流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构建起与我省产业结构发展相匹配、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0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实现跃升,设施网络、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四)发展重点。

构建一体互联“骨干网”。做大做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支撑构建国家“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全力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全程温控、资源交易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冷链物流“数字织网”。加强线上线下融合,聚力打造干支仓配一体、平台共享互联、运作组织高效的冷链物流骨干网络。

打造便捷高效“服务圈”。优化供给、适配需求,增强冷链物流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全面提升冷链物流全品类、全流程、全链条服务能力。打通城乡冷链物流双向通道,推进区域冷链物流协同发展,强化口岸跨境冷链服务功能,聚焦冷链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加快建成衔接产销、覆盖城乡、国内国际双向辐射的冷链物流服务圈。

壮大创新发展“主力军”。围绕产地运营、城乡配送、技术装备、供应链管理等,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和市场带动力的冷链物流重点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布局、一体化运营,形成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冷链物流国际化水平,推动龙头企业协同“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

培育优势集成“产业带”。聚焦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推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低温速冻食品、生物医药、冷链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冷链物流价值创造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放大长江通道、沿海通道等综合交通和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冷链上下游产业和创新要素集聚发展,加快打造资源要素集成、产业跨界融合、集群高端发展的冷链产业发展高地。

筑牢安全保障“防护线”。突出民生福祉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冷链物流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地方法规制度建设,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加快构建冷链全程可视可控、可溯源、可追查的追溯监管体系,提高冷链物流运行安全和应急韧性水平,筑牢冷链物流质量追溯、疫情防控、运行安全和应急保供的重要“防护线”。

三、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布局的总体要求,依托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结合我省冷链产业布局、商品流通和进出口方向,着力构建“两横三纵”冷链物流通道,重点打造“5+8+N”的冷链物流枢纽节点体系,推动形成产销有效对接、城乡全面覆盖、国内国际畅通的冷链物流网络。

(一)冷链物流通道布局。

1.“两横”冷链物流通道。

长江通道。依托沪武高速、沪陕高速、沿江高速及长江黄金水道、沿江机场等,发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口岸优势和冷链产业集聚优势,对内串联长三角、联通中西部,对外链接国际冷链市场,强化苏州、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港口冷链、航空冷链、冷链区域分拨等功能,打造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构建起陆水空协同冷链物流通道。

陆桥通道。依托连霍高速、陇海铁路等,发挥陆海统筹、联动亚欧的区位优势,强化徐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冷链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冷链班列以及苏北主产区中转集散、产地预冷等功能,推进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冷链物流集散分拨基地,增强冷链东西双向开放集聚辐射能力,构建串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冷链物流通道。

2.“三纵”冷链物流通道。

京沪通道。依托京沪铁路、沪蓉高速、京台高速、宁洛高速等,发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集聚辐射优势,加强苏南主销区、苏北主产区与上海、京津冀等主销区以及国内农产品主产区的联动,强化生鲜农产品交易、冷链多式联运、高铁冷链、冷链温控供应链组织等功能,构建起南北融合联动、产销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通道。

沿海通道。依托沿海高速、沿海铁路等,发挥连南接北、通江达海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对接环渤海、东南沿海以及日韩、东盟、欧美等冷链物流市场,强化盐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苏州港等港口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冷链多式联运、近远洋冷链运输等功能,构建串联沿海港口、联通国际、接驳内陆的冷链物流通道。

南北中轴通道。依托京沪高速、长深高速以及锡泰、常泰过江通道等,发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优势,对接华北、华南冷链市场,强化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产品中转集散、冷链分拨配送、医药冷链、低温速冻食品冷链等功能,构建起南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的中轴冷链物流通道。

(二)物流枢纽布局。

1.“5+8”冷链物流枢纽。

发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集聚辐射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形成一批集聚集约程度高、设施装备水平先进、区域带动作用强的冷链物流设施群,打造五大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南京。发挥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叠加优势,强化农产品交易集散、区域分拨配送、国际冷链、民生保供等功能,打造立足南京都市圈、服务长三角、对接中西部、链接国际的冷链物流枢纽。

苏州。发挥长江通道、沿海通道交汇叠加优势和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强化冷链干支仓配一体化、冷链多式联运、温控供应链、跨境交易集散等功能,打造全国知名、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冷链供应链组织枢纽。

常州。发挥地处长三角农产品主销区和冷链装备、速冻食品加工等冷链产业集聚优势,强化冷链交易集散、区域分拨、低温加工配送等功能,打造服务苏浙皖、辐射长三角中轴、对接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枢纽。

徐州。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果蔬、肉类等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强化产地冷链集配、果蔬和肉类冷链物流、铁路冷链班列等功能,打造服务淮海经济区、联动苏鲁豫皖、辐射中西部的冷链物流枢纽。

盐城。发挥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新门户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势,强化产地冷链、低温加工、港口冷链、水产品冷链物流、冷链出口基地等功能,打造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和日韩等国际市场的冷链物流枢纽。

依托无锡、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城市,围绕特色冷链产品生产、中转集散和消费流通,加快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集聚一批特色冷链产业集群,加强与冷链物流枢纽城市联动合作,有效衔接农产品产区与销区,打造特色优势明显、服务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八大区域性冷链物流节点。

2.N个冷链集配中心。

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围绕冷链产品消费集中区和重要集散地,重点在人口规模大、消费水平高、冷链需求旺盛的重点县(市、区),布局建设30个左右省级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完善低温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半成品加工、中央厨房等服务功能,有效衔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末端冷链配送设施,构建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冷链区域分拨配送效率。

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依托重点果蔬种植基地、肉类主产区、水产品养殖基地等,在冷链物流需求规模较大的重点县(市、区),布局建设30个左右省级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完善集货、分选、预冷、检测、分拣、包装、冷藏、发货、收储、加工等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水平,有效衔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田间地头冷链设施,构建网络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构建骨干冷链物流网络。

1.推进骨干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围绕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主销区和中转集散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高效便捷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存量设施整合,补齐功能性设施短板,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推动新建大型中转冷库、冷链分拨配送中心等设施向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集中布局,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的立体化、智能化冷库,支撑构建骨干冷链物流网络。依托大型农批市场、农产品物流园,推进公共型冷库、多温区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改扩建,强化冷链干线运输组织、区域分拨配送、低温加工、金融服务、价格指数等功能。依托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集中建设一批面向城市消费的现代化冷库和低温加工配送中心,为商超零售、连锁餐饮、生鲜电商等提供冷冻冷藏、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生鲜食材共储共配等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依托主要口岸城市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强进出口冷链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市场辐射力的跨境冷链物流基地。

2.完善产销冷链集配设施体系。对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打造产地上行、销地下行、干支衔接的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依托绿色果蔬、规模畜禽、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集群,结合“一县一业”布局,在重点县、镇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进公共预冷、产地冷藏、商品化处理等设施建设,强化产后预冷、仓储保鲜、分级拣选、商品化包装、冷链运输、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鼓励大型生鲜电商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产区布局建设低温直销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运作水平。在消费规模和农产品中转集散规模较大的城市,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推进低温加工、保鲜库、中转冷库、多温层冷库等设施建设,强化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乡配送、质量安全控制等功能,提升城乡消费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推进城市冷链设施布局优化,研究利用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可开发地块等建设“近城而不进城”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引导冷库等设施向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集中布局。

3.提升运输效能促进互联成网。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设施互联成网,创新冷链物流干支线衔接模式,构建一体化运作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畅通冷链物流“大动脉”。提升冷链干线运输规模化水平,推动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基地与冷链集配中心间开展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冷链物流运输业务,提高冷链物流去程回程均衡发展水平。鼓励具备条件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物流枢纽发展公路冷链专线、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提高铁路、水运、航空在中长距离冷链干线运输中的比重。强化冷链干支有机衔接,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高效衔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冷链干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构建干支配一体化运作的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依托主要港口、铁路场站、航空枢纽,加强自动化、专业化、智慧化冷链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集装箱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空陆联运,加强冷链卡车航班、专线网络建设,提高冷链多式联运一体化组织能力。

(二)畅通双向通道,完善城乡冷链配送体系。

1.提升田头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依托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产区和源头交易市场,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在重点镇和中心村,分区分片集中建设田头冷藏保鲜设施。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田头预冷设施,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推广共享预冷、仓储保鲜、蓄冷式集装箱等设施设备,合理设置田头停车、换装场地等设施,提高产地源头冷链设施综合利用效率,完善“最先一公里”冷链配套设施。适应农产品产地多点布局和小批量、多批次运输需求特点,引导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从田间地头到冷链集配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干支衔接运输组织,推动形成统一规划、集中布局、高效组织、仓配一体的田头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共享冷库和冷藏车服务主体,发展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模式,缩短农产品采后进入冷链物流环节的时间。依托农批市场、连锁超市、食品流通加工企业,创新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大力提升农产品产地直供能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模式,促进农产品产地直供发展。

2.加强城市冷链配送体系建设。提升商贸冷链服务水平。鼓励大型连锁超市、生鲜连锁店、农贸市场等零售网点升级改造,建设规模适度的冷冻冷藏库及低温收发货冷链设施设备。引导城市商业街区、商圈、农贸市场共建共享小型公共冷库,推广共享冷柜、智能冷藏柜、冷藏箱等便利化、标准化冷链设备。完善城市末端冷链设施。加快城市冷链前置仓、移动冷柜、智能冷链自动售卖机等设施建设与应用。推动末端冷链配送服务站点建设改造,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加强生鲜投递柜、社区配送站等建设,扩大城市冷链网络覆盖范围。提升末端冷链配送效能。推进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中央厨房、农批市场等整合冷链运力资源,搭建城市冷链公共配送平台,面向商超、生鲜连锁店、酒店、学校、机关团体等开展农产品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共配等服务。鼓励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并城市冷链和常温货物配送,加大多温区配送车、新能源冷藏车、蓄冷保温箱和保温柜等推广应用力度,开展多温区共同配送和定时冷链配送服务。适应生鲜新零售物流需求,加强城市冷链即时配送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共同配送”,发展与新消费方式融合的冷链配送模式。

3.畅通生鲜消费品冷链双向通道。推进电商、邮政快递企业整合产地冷链物流资源,建设或改造一批县域冷链物流节点,加强“产地集采+干线运输+销地配送”冷链物流一体化上行组织,促进生鲜农产品保质减损。畅通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促进冷链惠农、品牌强农、营销富民,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通道。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下沉,释放农村冷链食品消费潜力。依托“快递进村”工程,鼓励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大型流通企业等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业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和网络协同,打造多温共配“上下双向一张网”,构建便捷、快速、共享的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冷链物流通道。

(三)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专业冷链服务水平。

1.果蔬冷链物流。完善果蔬源头商品化冷链设施设备体系。推进蔬菜、水果优势产区因地制宜建设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仓储保鲜设施,推广移动冷库、共享预冷等设施应用,合理配套布局插电装置。新建或改造产地预冷设施,配备果蔬清洗、分级、分拣、切割、包装等设施设备。支持适合果蔬特点的可循环利用包装、载器具以及零售末端保鲜柜等设备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标准周转箱装箱发运,推进建立从田头到销售终端的果蔬全程冷链快速调运体系。完善脱水干制、称量包装、检验检测、低损输送、质量管控等配套功能,提高果蔬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减少流通损耗。围绕阳山水蜜桃、东台西瓜、兴化香葱、邳州白蒜、响水西兰花等特色果蔬品牌,推进邮政、快递、供销系统和生鲜电商企业建立从产地到销地的果蔬冷链全程温控体系,扩大品牌农产品辐射范围和消费规模。完善大中城市果蔬保鲜库、净菜加工、末端保鲜等设施,提升城市果蔬消费冷链物流服务水平。

2.肉类冷链物流。顺应畜禽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需要,推进肉类优势产区建设标准化预冷和低温加工车间、配套冷库等设施,完善规模屠宰、预冷排酸、低温分割、冷链储运等设施体系。鼓励肉类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产地肉类冷链设施,推动设施共建共享,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海门山羊、淮安黑猪等特色肉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冷鲜肉品牌化经营,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冷鲜肉供应链体系,提升优质特色肉类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依托重点进口肉类口岸,完善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设施建设,延伸进口肉类加工、分割、包装等服务链条,发展进口、转口肉类冷链物流。引导冷鲜肉生产、流通企业对接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生鲜电商等流通渠道,发展“养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推广应用挂肉冷藏车等专用设施设备,积极发展肉类冷冻、低温、多温层单元化运输,减少畜禽活体跨区域运输。

3.水产品冷链物流。充分发挥江苏江河湖海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吕四港、黄沙港、燕尾港等沿海重点渔港,以及淡水湖等水产品产区,完善水产品速冻、低温加工、冷链仓储等冷链设施,提高优势特色水产品产地分级包装和保鲜储运设施水平。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企业共享冷链物流资源,建设一批集冷藏、加工和贸易于一体的冷链集配中心,打造水产品供应链物流基地。围绕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固城湖螃蟹、兴化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品,推进养殖、捕捞加工龙头企业与冷链物流、电商快递和连锁餐饮等企业共建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构建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增强品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依托主销区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速冻库、冷藏库、加工车间、封闭月台、邮政快递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提升水产品冷链分拨配送能力。适应和满足持续扩大的高品质水产品消费需求,扩大大洋洲、欧洲、北美洲等地的高端水产品进口,完善水产品进口相关冷链配套设施,提高进口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推广冰鲜、冷冻海产品多温层、单元化冷链运输和鲜活海产品、淡水产品保活保鲜运输,加强运输车辆温度监控。

4.低温速冻食品冷链物流。面向乳制品、速冻食品、冷藏食品等低温速冻食品生产和消费需求,推进低温加工和多温区仓储共享设施建设,加强冷链物流与食品加工产业设施联动。完善低温液态奶冷链配送网络,发挥龙头乳品企业以及电商、连锁超市等流通渠道作用,加强社区宅配仓、乡村冷链网点建设,提高网格化、高频率、“门到门”配送服务水平。引导乳制品生产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物流标准化、供应链一体化合作,强化温度质量管控,提高乳制品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效率。推进连云港、常州、淮安、扬州、泰州等速冻及低温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打通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的全流程冷链服务链条,促进速冻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顺应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城乡居民对速冻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强冷链物流服务保障,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支撑速冻食品流通渠道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适应连锁餐饮、快餐、预制菜等标准化、流程化经营要求,发展速冻类标准食材、脱水蔬菜、食材半成品供应链,推广“原料基地供应+中央厨房加工+冷链配送”等模式,打造产销对接、安全畅通、品质可靠的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5.医药产品冷链物流。依托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泰州、连云港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完善医药冷库网络化布局及配套冷链设施设备功能。依托南京、无锡等航空口岸,完善医药航空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医药跨境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支持医院、药店和基层医疗网点合理配置专用冷链设备,促进医药物流中心与末端冷链无缝衔接,发展多温共配、接力配送、“冷藏保温箱+冷藏车运输”、超低温配送等模式,构建广覆盖、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医药冷链物流网络。推动医药流通企业、冷链物流企业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配备冷藏冷冻设施设备,提升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化水平。加快智能医药温控箱、车载GPS、温控记录仪等在医药物流中的普及应用,建立医药产品冷链全程可视化追溯平台,提升医药冷链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医药物流应急联动服务及统一调度机制,提高疫苗及其他医药产品冷链物流应急保障能力。

(四)加快数字转型,推动冷链物流创新发展。

1.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应用。围绕“数字江苏”“智慧江苏”建设,推进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标识等新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应用,加快冷链物流全链条追溯、运输全程温控、供应链协同、社区冷链智能配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依托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型农批市场、农产品物流园等,加快推进冷链场站设施、载运装备设施等冷链设施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冷链要素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大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车载智能温控、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及自动识别终端、监控设备、电子围栏等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力度,加快运输装备更新换代,提高冷链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水平。在新建冷库中推广自动导引车(AGV)、自动码垛机、感应货架、温度监控、冷库等技术装备,打造一批数字化、自动化冷链仓库,构建全省多层级数字冷链仓库网络。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等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加快停车、调度、装卸、保鲜催熟、质量管控等设施设备智慧化改造,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区域冷链货源、运力、库存、公共服务等信息,加快实现基地和集配中心的智慧管理。推动冷链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冷链智慧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管理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

2.加快冷链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冷库、冷藏车等能耗环保标准,执行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冷库和制冷设备、高排放冷藏车。推进建设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鼓励企业对在用冷库、中央厨房以及冻结间、速冻装备、冷却装备等低温加工装备设施开展节能改造,推动冷链设施设备节能降耗。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运输车辆及绿色安全配套装备设施,鼓励短距离运输车辆全电化发展,中长距离干线运输优先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LNG动力车辆,完善公共充电桩、加气站、光伏发电、电池集中更换和养护管理等设施。推广应用蓄冷周转箱、保温包装、保温罩等设备,强化冷链包装物、果蔬垃圾等回收管理技术和模式创新,加强冷链物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鼓励利用自然冷能、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推进滨海港、洋口港等利用LNG冷能资源建设冷链基础设施,实现节能降耗。加快绿色高效制冷剂、新型保温材料等应用,提高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设备保温材料的保温和阻燃性能。鼓励园区和企业采用冷链低碳技术模式。推动中长距离货物运输由公路有序转移至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推广配送路径优化、温湿度自动调控、智能照明、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等技术。鼓励企业建立“冷藏挂车池”“移动冷库池”,大力发展冷链甩挂运输、移动式冷库、蓄冷式冷藏箱共享租赁等模式。

3.加快冷链关键技术创新。聚焦冷链物流相关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采后保鲜技术、高品质低温加工、延缓产品品质劣变和减少腐损的核心技术工艺以及高效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环保制冷剂、冷链安全消杀等基础研究。结合市场需求,加强新型保鲜减震包装材料、节能环保多温层运输工具、多温区陈列销售设备等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制冷工艺和新型保温耗材研发,加强制冷剂、保温耗材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加大冷链运输车辆在轻量化材料、车厢结构及工艺、制冷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方面核心技术攻关,在实时监控车辆运行、货物温度、运行轨迹等方面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加快冷链标准技术和认证技术研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柔性供应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冷链物流全程信息溯源能力。完善冷链技术创新应用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冷链技术研发创新与应用平台,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体系。

(五)深化产业融合,增强冷链产业综合竞争力。

1.加快构建冷链温控供应链体系。发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的核心组织作用,吸引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企业集聚发展,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整合,建设集产地预冷、冷链干线运输、冷冻冷藏、低温配送、冷藏销售于一体的温控供应链服务体系。推动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生鲜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建立温控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业务领域相互渗透,对接上游生产和终端消费,实现订单农业、集中采购、公共仓储、多温共配、产品溯源、温度监控、金融结算等功能集成,增强冷链供应链一体化组织能力。加强供应链模式创新。适应连锁餐饮、团餐定制等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生鲜基地+中央厨房+冷链共配”模式,推进食材采购、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预制品配送等环节标准化运作,提高食材冷链供应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依托大型生鲜电商平台,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推进构建产地直采、全程冷链、共同配送、智能冷柜自提于一体的生鲜供应链服务体系。推动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加强与医药生产、流通、医院、零售药店等主体深度协作,建立冷链物流全程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医药冷链物流信息共享与全程温控。

2.推进冷链装备产业链拓展延伸。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依托南京、苏州、常州、镇江等冷链装备产业基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冷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冷链物流产业链上下游需求,提升冷藏车、冷库保温板材、制冷压缩机、速冻设备、冷藏柜、冷藏集装箱、冷藏展示柜等产品竞争力,加快形成冷链全链条产品体系。研究制定标准化冷藏车配置方案,加大标准化车型推广力度,统一车辆等级标识和配置要求,推动在车辆出厂前安装符合标准要求的温度监测设备等。加快轻型、微型新能源冷藏车和冷藏箱研发制造,加快形成适应干线运输、支线转运、城市配送等不同需求的冷藏车车型和规格体系。加大移动冷库、预冷箱、速冻箱、末端智能冷柜等产品研发制造,满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冷链设备需求。大力发展智能冷链装备制造,推动自动立体货架、智能分拣、物流机器人、温度监控等智能冷链设备的研发制造。推进冷库保温板材、冷藏车、末端冷藏柜等制造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加大与冷链储运企业、商超等下游客户协作,推动企业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生产、智能温控等“产品+服务”模式发展。发挥冷链市场规模优势,吸引国内外冷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解决方案等核心配套环节在江苏集聚发展,增强冷链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3.提升冷链相关产业价值链水平。深化冷链物流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冷链物流+”推进相关产业价值链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种养殖”,加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高产地预冷、分级拣选等商品化处理水平,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实现错峰销售、错时销售和跨季销售,提高农产品销售品质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推进脱水蔬菜、果干加工、净菜加工、预制菜、速冻食品加工等业态发展,助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冷链物流+新零售”模式,依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品牌,强化电商快递冷链全程温控和质量管控,扩大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和销售范围。推动企业利用大数据发掘消费潜力、赋能上游生产,开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供应链服务,辅助生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主体合理安排计划、精准组织生产,推动生产、流通和冷链物流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六)拓展国际市场,强化跨境冷链服务能力。

1.畅通国际冷链物流通道网络。围绕东盟、日韩以及“一带一路”等国际冷链市场,进一步畅通国际冷链物流通道。推进连云港港、苏州港、南京龙潭港、盐城港等优化国际冷链海运网络,以日韩高密度、东南亚广覆盖为方向,加快推进近洋冷链物流航线建设,积极开辟至澳洲、新西兰、美西等远洋冷链航线,提升内贸枢纽、近洋直达中心和外贸远洋中转基地的冷链服务功能。推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等大力发展面向高品质生鲜食品、医药产品的航空跨境冷链物流,适时新开至日韩及港台地区的冷链货运航线,加快建设京东网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积极发展国际生鲜包机,探索“腹舱+全货机”协同发展的国际航空冷链服务,提高货运航线时效性和稳定性。推进南京、苏州、徐州、连云港等中欧班列积极拓展冷链物流功能,提升中欧班列冷链物流运输能力。推广“中欧卡航”模式,做强与中欧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冷链卡航专线,畅通冷链陆路通道。

2.培育壮大国际冷链集散枢纽。强化重点口岸冷链物流功能,支持具有口岸功能的港口、铁路、机场等,补齐多温区保税冷库、冷藏船专用码头、冷链监管查验场地、冷藏箱插电等专用设施,完善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安全防控等配套设施,建设一批集交易集散、冷冻冷藏、保税查验、分拨配送等于一体的冷链物流枢纽口岸,打造一批国际冷链物流门户枢纽。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新机遇,依托南京、连云港、苏州等自贸试验区平台,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农产品优势产区合作,进一步扩大生鲜食品进口规模,打造生鲜农产品国际采购交易平台。大力引进贸易类、流通加工类、电商类及物流服务类企业,发展肉类加工、食品分装、生鲜食品分级拣选等配套加工产业,加快建设一批进口水产品、水果、肉类、葡萄酒等区域集散分拨中心。推进沿江、沿海口岸枢纽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青岛港、霍尔果斯、凭祥等口岸在冷链进出口方面的联动合作,加快发展“口岸+海铁联运+冷链物流中心”“国际海运+冷链班列+公路短驳”等冷链多式联运新模式,提高跨境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

3.提升国际冷链综合服务水平。支持龙头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自建网络、兼并收购等方式,搭建覆盖全球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提升跨境冷链物流全程组织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企业。推进有条件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型农批市场、大型贸易商等深度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强化境内外冷链物流、采购分销等网络协同,延伸跨境电商、交易结算等服务,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贸易企业等协同“出海”,积极布局建设冷链海外仓,提供海外直采、国际冷链运输、交易集散、金融结算等为一体的全链条国际冷链物流服务。鼓励跨境电商主体有效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拓展专业化、国际化、高附加值的冷链物流服务。依托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和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强龙头企业与口岸冷链物流合作,搭建一体化冷链出口物流服务平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水平。针对生鲜食品、医药产品冷链运输等时效要求,完善快速通关机制,优化提升口岸通关、属地检查、检疫处理、实验室检验等流程,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推进检疫处理、检测结果无纸化传递。

(七)加强区域协同,促进冷链物流高效衔接。

1.深化都市圈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围绕设施共建共享、网络互通互联、产销有效对接,优化整合都市圈冷链物流资源,统筹布局都市圈冷链物流设施,提升都市圈冷链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发挥南京冷链物流枢纽和农产品集散地的聚合辐射作用,强化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引领带动效应,推动南京主销区和淮安、扬州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加强产销对接、同城共配、应急保供等方面的合作,串联南京都市圈内的农产品产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合力畅通农产品上行和下行双向通道,形成1小时冷链物流配送圈,打造都市圈冷链物流一体化示范标杆。发挥苏锡常都市圈冷链物流产业集聚优势,加快苏州、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升无锡冷链物流设施水平,加强产地直采、跨境生鲜贸易分销、农产品价格指数、品牌建设和管理模式输出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合力推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冷链物流产业集聚区。依托徐州都市圈主产区优势,强化徐州、盐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的集聚辐射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内冷链物流设施互通互联,加强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田头冷库、产地预冷、商品化处理等设施的合作共建与联合运营,集聚整合货源、运力、仓储等冷链资源,共同推进冷链干线运输规模化开行方案,提升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冷链物流服务水平。

2.推动长三角冷链物流协同发展。立足长三角城市群超大规模冷链物流市场,发挥江苏冷链物流产业集聚优势,强化设施联通、资源共享、标准互认、创新协同,推进建立长三角地区冷链物流一体化协同机制。推进区域内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链集配中心共建共营和设施联通,加强功能对接、分工协作、高效联动,构建高效冷链分拨服务圈。放大江苏邻近上海优势,推进苏州、泰州、南通建立长三角高端生鲜食品、药品冷链分销分拨中心,推动盐城、徐州、连云港等苏北主产区协同打造长三角农产品冷链供应基地,形成产销联动协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口岸冷链物流通关一体化,提高冷链物流通关效率。加强长三角区域在冷链物流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推进冷链运输车辆设备、作业规范等标准对接。加强冷藏车城市通行政策协同,推动建立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同城化冷链配送体系。完善长三角食品安全监管追溯合作机制,依托长三角城市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打通平台间数据交换渠道,推进跨地区检测证明和标准互认,提高食品安全追溯和冷链物流信息共享与对接效率。建立长三角农产品应急保供联动合作机制,提高长三角区域内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畅通突发事件下冷链配送通道,建立生鲜农产品、药品、粮油等物资及冷链运输车辆便捷通行机制。

3.推进跨区域冷链物流联动协作。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全国优势产区分布以及南菜北运、西果东输、果蔬进出口等流向特征,发挥我省冷链产业规模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推进建立跨区域冷链物流协作机制。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主销区冷链物流协作,推进我省特色农产品产区与全国主要农产品集散枢纽建立合作,提高跨区域冷链运输效率。推进与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新疆、海南等全国主产区协作,在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合作共建产地集配中心、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形成从产区到江苏的高效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积极参与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互联成网的市场化机制建设,探索开行至昆明、兰州、海口、广州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的甩挂运输线路、冷链专线,合作共建“冷藏挂车池”,建立完善冷藏车和冷链设施设备共用共享机制,提高基地间冷链物流业务规模化、网络化运行水平。加强与香港、大连等冷链物流枢纽在冷链航空货运、国际航运、跨境冷链贸易等方面协作,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对接,推进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交流,提升跨区域冷链物流合作层次和水平。

(八)强化安全保障,提升冷链全链条监管水平。

1.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政府监管机制,推动建立全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冷链物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冷链物流监管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发挥政府监管主体作用,依法规范冷链物流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强化跨部门沟通协调,按照各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冷链物流各项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到位。完善主管部门行政监管制度,分品类建立完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专家审查等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加强对冷链各环节温控记录和产品品质的监督和不定期抽查,落实冷链物流全链条保温、冷藏或冷冻设施设备使用和运行要求。严格执行入市查验溯源凭证制度,不得收储无合法来源的农产品、食品。加强冷藏车生产、改造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改装。推进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及跨区域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海关等跨部门数据融合,积极对接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监管平台,提升冷链监管效能。

2.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开展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加快完善冷链追溯、运输监管、冷库监管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体系,在冷藏车、冷库、冷藏集装箱等设施设备中安装温湿度传感器、记录仪等监测设备。依托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平台和监测追溯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持,强化冷链物联网研发应用,实现冷链物流各环节数据实时监控和动态更新。创新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和各类信息平台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体系,研究将冷链产品追溯、全程温控等技术性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推进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监管,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冷链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通过“信用江苏”网站依法向社会公开“无断链”企业白名单,对严重违法失信冷链物流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惩戒。强化冷链物流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规范,引导企业共同打造和维护诚信合规的市场环境,鼓励群众参与冷链物流监督,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3.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适应不同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要求,完善覆盖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终端全链条以及冷链包装、运载工具、作业环境等全要素的检验检测检疫体系。加强检验检测检疫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优化检验检测检疫站点布局,提高装备配备水平。推动各地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机构加强冷链检验检测检疫能力建设。支持农批市场、冷链物流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等建设快检实验室,提升就近快速检测水平。完善应急检验检测检疫预案,实行闭环式疫情防控管理,防范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禽流感等疫情扩散风险,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机场、港口等口岸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高风险岗位人员核酸检测等规定,完善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设施,强化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检疫,做到批批检测、件件消杀,全程可追溯、全链条监管,堵住疫情防控漏洞。增强冷链物流应急保障能力,引导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批市场、医药流通企业等开展多元储备,完善应急冷链物流保供企业名单。强化冷链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和设施设备操作规范,提高冷链物流安全运作水平。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协调和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省级冷链物流发展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农村、商务、交通运输、供销合作、邮政管理等部门,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完善支撑政策,强化评估督导,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各地按照本规划要求,结合发展实际,加强调研和政策衔接,进一步强化促进冷链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重点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本地冷链物流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调查研究和行业自律建设,强化冷链物流理念宣传和冷链知识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全程冷链的认知度、认可度,共同推动冷链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加强行业统计监测。开展冷链物流行业调查,全面掌握市场规模、行业结构、从业人员、设施设备等情况。研究建立冷链物流行业统计体系,科学制定统计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的周期性统计监测。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重点农批市场、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冷链国际贸易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探索研究编制江苏冷链物流发展指数,科学、及时、全面反映行业发展趋势,为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健全行业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围绕冷链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流程、信息追溯等重点环节以及冷链物流绿色化、智慧化等重点领域,高起点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标准,推动解决标准不统一、不衔接等问题。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宣传贯彻,开展冷链物流标准监督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价。

加快冷链物流人才培育。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加快培养服务冷链物流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产业学院,开展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完善企业冷链物流人才的梯队建设,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引进国际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冷链物流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人才有序对接。

(三)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用地供应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安排仓储用地,支持冷链物流项目合理建设用地需求。永久性农产品产地预冷设施用地按建设用地管理,探索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产地型冷库。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政府专项债券,统筹运用省级现有财政资金,加大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冷链设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冷链物流领军企业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内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落实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价格支持政策。物流企业冷库仓储用地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落实冷链物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政策。

加强金融支持保障。拓展冷链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适合冷链物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券融资。加强对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高能效冷库、新能源冷藏车、冷链数字化系统开发等项目的金融支持。针对制约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突出短板,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引导保险机构探索开办冷链货运险,为冷链产品运输过程提供保障。

(四)优化营商环境。

各设区市和省有关部门要按照“放管服”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简化涉企事项审批流程,简并资质证照,全面推广资质证照电子化,完善便利服务,探索推行“一照多址”,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保障城市冷链配送车辆停靠装卸,补齐停靠接卸设施短板,加强城市间通行政策协同管理,便利冷藏车装卸通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支持城市配送冷藏车便利通行政策。

附件:江苏省冷链物流通道和枢纽布局图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内容均由网友提供,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转载是为传递及宣传国家与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政策和经验;如果您对原创归属及转载有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点击“举报”,我们将补齐出处或者删除;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登录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