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高品质生活环境和多元公共服务吸引区域内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驻留进而带动区域发展,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佛山创新基础与产业空间特征,聚焦制造业转型与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产业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包括提供更适宜创新人群和创新要素融合互动的空间环境、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推动空间升级、完善智能生产单元、推动有机更新等。以期为佛山推进大湾区制造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创新之路提供设计思路,也为区域内创新资源与制造业对接提供空间策略,引领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城市设计,更新改造,产业空间
01引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时提到,“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上也指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明确要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然而,创新活动的空间需求究竟有何特点,高质量产业空间与传统工业园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对于佛山这类制造业龙头城市,这是亟待回答的问题。因此本文着眼于创新导向下的产业空间设计,以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平洲工业片区更新改造为例,探讨在创新驱动、城市转型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对空间需求的变化,挖掘不同阶段的空间特征,对传统制造产业空间的创新转型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02佛山制造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现代社会,人类已经历三次技术变革周期,每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十八世纪末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推动了以物资流为重点的铁路时代到来;十九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为核心,推动了以物资流和资金流为重点的工业化时代到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电子信息为核心,推动了以知识流和资金流为重点的信息化时代到来。可以说,谁掌握新的生产技术谁就能领跑全球经济。
知识经济时代,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发生,创新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实绩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流经济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中国已在“5G+AI+IoT”等行业上初具优势,改变了前几次技术革命中“跟随者”的角色,将引领新的技术变革,实现弯道超车。为推动知识经济的车轮,我国自2015年以来相继提出“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三项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大政策。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政策旨在进一步消除要素流动的障碍,为新的要素组合提供契机,实现全要素的生产率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流动空间”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知识+物资+资金”的高速流动通道成为新时代社会运转的轴心。
2.2粤港澳大湾区呈现网络化、中心化发展趋势
当下,公路经济转向轨道经济,要素的流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由此城市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区域经济格局的协同性越来越凸显。以一个或多个高等级全球城市引领的城市间合作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区域创新协同。纲要一方面强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提出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加快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推动湾区网络化发展[2]。
在湾区战略引领下,各城市产业发展重心向湾区中心集聚,形成特色节点。广州南拓打造南沙副中心,深圳西进建设前海;东莞西进打造滨海湾新区,佛山东拓建设三龙湾,中山东进建设翠亨新区,珠海西进建设唐家湾。可见,向内湾发展成为湾区各城市的重点,湾区网络化、中心化的发展态势明显。
表1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产业职能定位一览表
2.3佛山立足制造强市,聚焦高质量发展,融入湾区城市群网络
(1)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
制造业是佛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湾区发展背景下,佛山强调加快培育万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2) 以三龙湾为创新引擎加快融入大湾区
三龙湾是佛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抓手,是佛山打造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极核、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将引领带动佛山市“1+5+N”“一环创新圈”建设发展。
(3)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西部枢纽城市
在湾区战略下,佛山加快与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高铁、高快速路网等交通规划对接,实现与大湾区城市间一小时通达。同时佛山市正不断强化高品质森林城市和高品质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西部枢纽城市。
(4)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为高质量发展造空间
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是佛山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之一。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借助区域内创新引擎,推动产业布局全面转型,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腾出空间重新谋划地区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产业园区,培育、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企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发展。
03创新的相关理论及空间类型
3.1创新的理论基础
创新,不是单一的主体行为,而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技术的过程[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发表了名为《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的研究报告,在总结了前人诸多关于创新的理论后,提出创新和技术发展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各个主体间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包括企业、大学、政府研究机构、教育部门、创新支撑服务机构(中介)、政策制订部门(政府)、金融部门、法律、文化部门等都参与并影响着创新活动(OECD,1997)。
由于创新主体的多元复杂性,创新空间往往体现出“混合性(用地、功能高度混合)、流动性(交通便利)、高密度(大量创新主体在空间上集聚)、无界化(工作娱乐界限消融)”的特点。这些特质使得创新主体与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简单高效。在当下规划设计中,如何促进这些特质产生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创新主体的多元服务需求,以及转型期的企业和创新人群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正成为新的讨论焦点。这些讨论预示着创新区域将突破传统园区阶段[4],向功能复合、活力开放的综合城区转变。
创新街区(Innovation Districts)就是在这种趋势下产生的一种典型空间模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创新街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s:A New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merica)研究报告提出,创新街区是一个以空间为基准的经济地理概念。所有的创新街区由经济要素、物理空间要素和网络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互相耦合,伴随着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而出现的创新生态系统,它意味着个体之间、企业之间、机构之间强烈的协同作用[5],本质上是通过一种空间互动的联系,增强创新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反映在城市空间形态上,主要特征便是设施体系的人本化以及用地的高度混合。国内外创新街区的建设,如波士顿肯戴尔广场、纽约硅巷、新加坡维壹科技城、巴塞罗那“22@”创新街区等,都呈现出这些空间特征。
图2 布鲁斯学会提出的创新街区构成要素[5]
3.2创新的空间类型
在不同的尺度下,创新空间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空间构建逻辑。前文所述创新街区可以说是中观层面创新的空间类型。纵观国内外发展,从宏观到微观尺度,创新空间呈现出创新走廊、创新城市、创新地区和创新场所等不同形式,整体呈现三大演变趋势:产业布局上,从关注产业的简单集聚转向注重构建满足创新生态系统需求的空间环境;空间分布上,从最初的郊区、车库创新空间演变至城市中高品质、高可达、低成本创新空间;环境需求上,逐渐重视响应创新主体的空间需求,注重对创新软环境的改变。
有学者认为,一个地区拥有更多就业机会、住房供给,更高的环境舒适度、更平等性的社会关系,对人才的吸引驻留能力越强[6],因此创新企业多向具备城市街区化生活环境且空间尺度相对较小的区域聚集。结合国内创新空间设计实践,可以看出,小尺度的创新空间以众创空间为主,街区尺度约为140×240m,多分布在工业厂房改造等低成本区域,面向小型初创企业;中尺度的创新空间以开放街区为主,街区尺度约为300×500m,多分布在跨街区的综合研发与产业用地,街区内部物业类型丰富,主要面向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而大尺度的创新空间以独立园区为主,街区尺度大多超过300×500m。
04创新导向下的产业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以平洲工业区为例
4.1平洲工业区产业空间现状
(1)整体建设强度较低
平洲工业园位于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中部,地处广佛同城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佛山一环创新圈,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德服务区及佛山禅城、顺德和南海三区的协调融合区,综合区位优势明显。区域内自然生态优越,周边创新资源丰富,紧邻广州南站,与区域交通有机衔接,该片区未来将成为佛山构建创新驱动转型的有力引擎。目前工业区内的主导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包括家具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仍有待转型升级。基地周边聚集了一批都市特色功能,如郊区购物中心弗洛伦萨小镇、特色教育南海外国语学校、美伦国际学校,以及都市物流产业。片区整体建设强度较低、建筑质量较差,陈旧混杂的建设面貌显然已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需求。
(2)开敞空间未成系统
平洲工业园紧邻广佛两条重要河涌平洲水道和橹尾橇涌,内部水系通畅,拥有较好的景观生态本底,但滨水空间利用不足,水系的分割使得滨水地带成为城市的消极区域,内河涌、小水系的活力尚未完全挖潜,缺乏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廊道与生态网络,与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契合度也不高。
(3)呈现出城镇发展边缘地带混乱无序特点
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对外交通便利,但道路交通路网主要服务于大区域与过境交通,缺乏内部慢行系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空间的建设与规划均存在分层分异以及推进滞后情况;工业和商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托的是区位优势带来的市场动力,以及自下而上的发展诉求。总体来看,规划区呈现城镇发展边缘区典型的混乱无序的空间特点。
(1)改善生态环境和综合服务水平,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去边界化,融合科技创新、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态脉络
创造更多慢行空间连接,实现城市生活的延伸
(2)打造智能生产单元,建立以科创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系统
打造智能生产单元,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转型
定制化模块空间,满足产业转型期的综合需求
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完善知识、技术、服务等综合创新功能体系
知识孵化功能配比 | 技术生产功能配比 | 创新服务功能配比 |
(3)以政府主导、企业自主提升为辅的模式推动有机更新
初期改造阶段,整理低效用地,建设可生长的弹性进化装置,提供新的产业空间;同时依托轨道交通,将物流与产业服务环节从传统生产组合模式中剥离出来,集中共享、提升效率与适应性。中期成长阶段,推动用地空间置换实现产业更替和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空间,同时进行工厂的数字化升级。远期成熟阶段,以新一代通信技术为纽带,实现未来产业集群,形成“用户—平台—物流—工厂”的互联互通,产品快速定制化生产成为现实。
05总结与展望
佛山作为珠江西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有着优良的制造业基础,但也面临产业空间质量低下、空间发展弹性不足的问题。如何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成为佛山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聚焦传统工业园区的改造,针对制造业智能化生产趋势以及创新活动空间需求,提出定制化的产业空间形态;通过搭建数据中心与厂房数控端协作平台,提出产品制造自动化、产业空间集约化发展的智能生产单元;创新地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空间,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空间模式。本次探索,一方面希望为佛山推进大湾区制造业生态文明创新之路提供设计借鉴,另一方面也为促进大湾区内创新资源与制造业对接提供发展策略,从而更好地引导传统产业空间更新升级,引领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